行客旅游网
研学旅行是旅游产业链上比较热门的一环,也是促进旅游者对社会各地认知、提升家国情怀、丰富自我精神世界的一个最佳途径,早在年2月2日,国家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年)》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到年8月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之后,“研学旅行”的热度随之上升,年,“十三五”规划的实施,研学旅行元年正式全面开启,多地举办研学旅行主题论坛、发布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或是出台相关规定。研学旅行一头连着旅游,一头连着教育,作为“研学旅行”目的地,该如何设置“研学课程”?遵循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带给旅行者那些新知?如何做到研学结合?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了公众面前。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王勇摄
日前,在“走读浙江”系列主题活动暨中国研学旅行报告绍兴发布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研学旅行的价值取向必须是,也只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研学旅行中感悟文化之美,增加文化自信,培育青少年群体的家国情怀,持续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
以下为演讲全文(有删节):
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无论是常识的获得,还是价值观和人格的建立,相对于制式教育,家庭、社会和自然都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得多。青少年时代所阅读的书、所体验的文化,以及旅行中所接触的人和事,对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无疑具有“扣好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作用。
国内外讨论研学旅行的意义也多是从个体着眼,从课程、服务的标准化和组织、制度的正规化入手。问题是如果一开始就陷入个体的视角,很可能沦为“家长争名、商家争利”的境地,如果在意义和价值观没有建构之前就强调标准和规范,则可能出现“部门争权、机构逐利”的现象。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研学旅行市场已经出现了争名、争利、争权的迹象和苗头了,国家有必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从发展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确保研学旅行从一开始就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从全球范围来看,凡是研学旅行做得好的国家和地区虽然都会把中小学生作为重点人群,但是都以构建国民终身教育体系为导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中国,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研学旅行指导思想: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构建全体国民的终身研学体系;既不能游而不学,把研学旅游变成观光旅游,也不能学而不游,简单地把课堂教学场景搬到校园之外;既要强调研学参与者的科学精神、环境保护和公民意识,更要涵养广大青少年家国天下的大格局、大情怀。
一、在地研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提升国民素质的场景支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里有个顺序,就是读万卷书在先,行万里路在后。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是人才培养、知识传承和文化创造的主渠道。有了制式教育的基础,研学旅行才可能行稳致远,并在知识验证、视野拓展、体魄强健和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等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精进。如果基础教育的底子不扎实,却寄希望于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和移动课堂去弥补,只能是极不现实的幻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进而构建了城乡居民的社会教育的基础支撑。
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公报: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个,阅览室座席数.47万个,图书总藏量11.79亿册;共有博物馆个,美术馆个,文物藏品万件/套;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项;共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个。如此丰富又近在咫尺的文化、艺术和科技场馆,过去想也不敢想啊!现在的年轻人不仅可以在青青校园从白发先生那里系统学习知识,也可以在图书馆安静地阅读,博物馆里与文物面对面对话,或者是徜徉于美术馆的画廊中,让书卷气不知不觉沾于衣角之上,融入举止之间。还有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家长的陪伴下,去科技馆接受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工程等科学知识的启蒙,去植物园、动物园、园艺馆、海洋馆感受生物多样性,一颗颗科学的种子就这样埋下了。
过去我们一说旅游,就是乘飞机、坐火车或者自驾远行,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看山看水看风景,近处无风景嘛。新冠疫情让我们放缓了步伐,开始领略身边的美丽风景,参与本地的文化活动,重新发现日常生活的美好。
从数据上看,旅游业承受了一半以上的损失,但是从长期来看有利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不要一说高质量发展就认为是供给侧的事情,没有高素质的游客,就是有了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也不可能持久。
每至节假日,都会有各种不文明旅游行为引发舆情,“黑名单”制度也不能禁止,不由得令人感叹:不是游客不文明,而是不文明的人出来旅游了。游客教育说到底还是国民教育,如果出来旅游之前通过义务教育和当地的文化参与,养成遵纪守法和尊重公风良序的习惯,那么不文明旅游的行为一定会得到极大的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讲,好的旅游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学习的。
希望各地的文化、艺术、文物、教育、科技部门在场馆建设、空间营造、藏品收集和专题展陈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扩大对城乡居民,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群体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观众进场,把社区、村镇和城市培育成社会教育的大课堂。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把更多空间留给公共文化、公共艺术和公共体育,让艺术重归生活,让艺术真正地属于人民。希望老师和家长多陪孩子们去这些地方学习知识、感受科技、感悟文明,从小就有了文化自信,任何时候都能感受文化之美。根据文旅融合、主客共享的理论,这样的社会教育空间一旦建立起来,这样的文化氛围一旦培育起来,自然就会吸引异国他乡的游客到访,并通过口碑相传和市场培育而成为高品质的研学旅行目的地。
二、外出旅行是培养国家认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
家国情怀、国家认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当然需要阅读思考、课堂教育和系统宣传,更需要我们走出家庭与学校,与山川河流对话,与历史人文互视,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谱系渗透到灵魂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到西北,不知中国疆域之大;不到西南,不知中华民族文化之多元;不到华东华南,对新中国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不会有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对新时代的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没有感同身受,也不会有真正意义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认同。人们在游历过程中不仅可以验证既有的知识,还会创造全新的文化现象和时代思想。
西方的“大游学”(GrandTour),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都伴随着读书人的远程游历,可以视为研学旅行的萌芽。“槐花黄,举子忙”,忙什么?忙着去省城、京城赶考,忙着各种长途旅行的准备。
在工业革命之前,旅行和旅游无论对谁都要郑重其事的准备,说走就走的旅行是智能通讯技术广泛普及以后的事情了。无论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还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没有经历风霜洗礼,是写不出大块文章的,搞不好还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新时代的研学旅行,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演化进程中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要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文化,还要学习和研究承载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事实上,支撑说走就走的旅行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商业环境,本身就是科技进步和商业创新的结果,就是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城市旅游,更是分分钟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文化创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一个更聪明、更智慧的城市本身就是当代研学旅行的场景空间,也是内容支撑。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要实现这个目标,广大青少年就要努力学习,就要在壮游和研习中建构家国天下的大格局、大情怀和大视野,而不仅是小时代、小确定和小欢喜。少先队员、共青团员们,要知一个从黄山到黄河,山河壮丽的中国,爱一个从诗经到红楼,风雅多姿的中国;知一个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小康,自强不息的中国,爱一个从广场舞到说唱新时代,人民幸福的中国;知一个从嫦娥到天眼,仰望星空的中国,爱一个从“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的中国。
三、研学旅行的价值取向必须是,也只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研学旅行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研学旅行中感悟文化之美,增加文化自信,培育青少年群体的家国情怀,持续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新时代研学旅行必须坚持国之大者的战略导向,万不可只是将其当作一门生意来做,也不可任由资本的意志和市场的力量把研学旅行导入无锚之境。
从中国旅游研究院研学旅行课题组的专项调研来看,多数业者认为研学需要在特定的空间展开,并为此建设了数量众多的基地和营地,还出台了一些团体和企业标准。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万物皆可研学。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学校、从戏剧场到菜市场,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秒时光,都可以成为研学旅行的时空场景。需要指出的是,正如大众旅游越来越趋于散客、自助、个性和品质一样,研学旅行的非团队化和非标准化也是清晰可见的趋势。
研学旅行要充分利用当代文化、科技和教育资源,让外来游客尤其是散客和亲子旅游者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本地的品质生活,并有更多的机会与本地人交往和互动。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从年开始建设“杭州书房”,目前已经建成68家,今年更是推出了“书房+景点”的服务模式。它们可能是传统文化的阅读空间,如虎跑公园内的梦泉书院在茶香中传播宋韵文化;也可能是年轻人的社交和成长空间,如隐士音乐书房在咖啡氤氲的氛围中成为高新企业园区就业和创业的年轻人的精神家园。四季文旅推进城市文化会客厅而建立四季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将书法写进了北京三源里菜市场。这些依托公共文化资源,面向市民和游客和高颜值的城市书房,几乎全部成为主客共享的网红阅读打卡地。
我们不能只盯着文化遗址、博物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也不能只盯着科技馆和名师大家的授课。对于研学旅行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来说,那些与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艺术和科普同样是城市研学的重要内容。
研学旅行要重视国际市场的开发,大力发展入境研学旅行,也要重视出境研学旅行拓展国民全球视野的积极作用。这涉及到海外游客来华研学和中国游客出境研学两个方面,政府要有规划,业界要有布局,国家要有协调推进。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从底层逻辑开始包装,探索建立中式叙事体系,可以从小众影视作品和社交平台着手,以受众有感和易接受的方式打开青少年细分市场。
从渠道来说,从AMC为代表的电影院线到网飞(Netflix)、HBO等流媒体,都是入境研学的内容创新和市场推广的重要渠道。与旅游业一样,国际广告和传媒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已经革命性的改变,再也回不去电影院独大的年代了。我们希望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多来中国研学旅行,也愿意推动有条件的人群,特别是大学生和研究生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从目前情况来看,MBA、MTA、MPA等专业硕士培养,对海内外的“移动课堂”都是很重视的。在三个月前的荷兰驻华大使馆的中欧旅游研讨会上聊起艺术家梵高,我说他是荷兰的,也是法国的,更是属于全人类的,所有的自然和文化遗产都可以做如是观。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借鉴和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也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中国的贡献。今日头条-政务旅游
编辑桐亚XK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