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植物园 >> 植物园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为我国1370种植物起名字缅怀王文采

来源:植物园 时间:2024/12/22

年初冬,北京天气已经转寒,然而北京师范大学内的一位青年学子此时心里却如火般炙热。他面前站着当时兼任北师大教授的胡先骕——这位说话稍稍结巴的先生可不得了,他是中国近现代植物学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植物学界的领袖,创建了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生物系,曾参与编写第一本大学植物学教科书。

胡先生问:“我听说你对植物分类学有兴趣。你帮我编一本《中国植物图鉴》觉得怎么样?”

青年学子听了很高兴,觉得胡先生虽然授课总是念讲义,讲得一般,但学问很大,又管理着静生生物调查所,如果自己参加编写工作,能做自己心爱的植物研究工作,可以到调查所去看标本,真是太好了。于是,他就一口答应下来。

有趣的是,他后来觉得自己鲁莽了,仅凭着在课堂上学到的一点分类学知识,对植物学拉丁文、《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中外植物分类学文献全都不懂,而且也没人指导,竟敢接下这么大的任务!

而事实证明,胡先生延续了自己为中国植物学发展拔擢英才的卓越眼光,这位青年在后来的人生中果然主持编纂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等皇皇巨著,成为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采。

王文采

初涉植物分类学

王文采与胡先骕先生结缘于帮助其编书,后来又受其推荐,由北师大生物系的助教转入中科院植物分类研究所专门做研究工作,从此在这个单位工作了一辈子。后来有一次与人提起胡先生,王文采均热泪盈眶。

王文采出身落魄的商贾之家,年幼丧父,在母亲严格而周到的抚育下长大。他少年时就历经世事,受母亲影响,养成懦弱、低调、坚韧的性格,品学兼优,爱好绘画、音乐。在高中毕业之前,他像大多数学生一样,并没有表现出立志从事某一领域工作的信念。他自己承认,入读北师大是因为家贫,可以不用交学费,还有补贴,但选择学习生物学纯属偶然。

王文采(二排右三)高中毕业照

入学后,他很快被大学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单纯的、研究学习型的环境所吸引,发奋用功,终于以全系前两名的身份留校担任助教。在此期间,来学校短暂教课的著名植物学家林镕为王文采打开了绚丽多彩的植物分类学世界,被其称为“恩师”。

林镕擅研究、会授课,总是结合代表植物的标本来讲解,如拿槭树标本给学生讲这个科的特征、木本、叶子对生、单叶、花的构造,等等。林镕还会绘图,能直接在黑板上把花的纵切面图画出来。后来,林镕带学生到天坛,以及北京郊外的香山等地实习,在野外遇到开花的紫花地丁、蒲公英等植物,随手采起就能讲这个植物所属的科属特征怎么样,花的构造怎么样。从一朵花的构造,讲到一个科的大群的特征。

王文采手绘植物图

王文采很佩服林镕的博学多识,自己也会绘画,又对花的构造多样性极有兴趣,于是开始自发采集标本和学习,并向林镕请教。林镕十分热心,悉心指导。就这样,王文采遵循恩师的指引,立志将植物分类学作为终身从事的研究学科。

王文采后来自己写的学术笔记、研究论文,也都写得非常认真工整,像恩师林镕一般,可见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之深。

王文采手绘植物图

无限风光在险峰

中国拥有热带-温带-寒带连续广阔地带,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虽然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但植物分类研究长期被西方学者垄断。从明末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多年间,先后有16个国家,约人来过中国调查植物资源,采集了许多珍贵的植物标本,发表了大量新类群的研究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全面调查我国植物资源现状,建立属于自己的植物分类学研究体系势在必行。第一步就是野外考察并采集植物标本,踏遍祖国万里河山,实地厘清中国植物谱系,编写《中国植物志》。

王文采手绘植物图

从20世纪50年代起,王文采走遍河北省各大山脉,又远赴广西、江西、云南等地实地考察,为编撰《河北植物志》《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等项目采集植物标本,撰写部分科的稿件。虽然因种种原因,很多项目的图书最终未能出版,但在此过程中,王文采查阅整理了多地植物所的标本,逐渐掌握和熟悉了相关考察和研究方法,也大大开阔了眼界,积累了对一些研究资料。例如在《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编写过程中,王文采主要承担毛茛科,对中科院植物所标本馆中所藏毛茛科标本做了整理,从未曾鉴定的标本中发现一些新种、新变种及在中国的新纪录。

此外还对中科院华南植物所该科标本做了整理。结合标本资料,王文采发表了《中国毛茛科植物小志》一文。这是他为毛茛科写的第一篇论文。此后,王文采成为毛茛科专家,以“中国毛茛科植物小志”为题名,发表了23篇文章,加上“修订”或其他论文,约60篇。《王文采院士论文集》分上下两卷,其上卷为毛茛科,总计达万字。

王文采工作照

野外考察除了条件艰苦,更可能遭遇生命危险。年,王文采再次赴云南考察,先后辗转丽江、中甸边境、维西、鹤庆等地。途中,王文采染上了恶性疟疾,连续高烧不退,四肢已不见血色。危急时刻,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四名青年同事为他输血毫升,才使体温逐渐下降,将王文采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当年春节,王文采在病床上度过,直到年2月,才拖着走路困难的双腿出院,又经过一个多月休养,才得以返回北京,这时已是3月下旬了。

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并没有阻拦王文采野外考察的热情,直到耄耋之年,他还意犹未尽地表示遗憾——还没去过新疆天山、内蒙古呢,想去看看那里的植物区系。

王文采在高山草甸采集植物标本

在长期的野外调查中,王文采对被子植物的一些重要的大类群,如毛茛科、苦苣苔科、紫草科等进行了深入的分类学与系统学研究。他一生共发表28个新属约个新种,得出了许多重要结论。

另外,在深入研究许多植物现代地理分布的基础上,王文采提出了我国植物区系中的16个间断分布式样,根据对我国96科植物分布区的分析、研究,发现了一些重要分布式样和3条迁移路线,并提出了“我国云贵高原一带可能是被子植物的发展早期在此形成了发展中心”的论断,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植物区系的认识。

摸清祖国的植物家底

《中国植物志》历经45年才得以完成。王文采自年开始参与编纂工作,先后承担了毛茛科的乌头属、翠雀属、唐松草属、银莲花属等,以及紫草科、苦苣苔科、荨麻科的编写任务。

年初,王文采带领团队仅用时不到一年,就编纂完成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册,又在—年间陆续出版六册。全书共万字,记载了我国具有经济及药用价值的植物余种,是我国高等植物鉴定领域最重要也最富权威的工具书之一。年,王文采作为该书的第一主持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证书

年,王文采响应国家进行第三次中草药资源普查的号召,担任了《中国中药资源志要》和《中国药材资源地图集》的主要审定人,投入大量精力,对超过10种药用植物进行了分类和审定,对我国中医药资源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即便离退休后,他仍多次访问欧美、日本等地,赴研究所和博物馆交流学习,也曾赴野外考察植物。

王文采退休后工作照

6年,王文采年过八旬,由中科院院士成为资深院士,他十分高兴,而高兴的原因则令人肃然起敬:终于不用再受院士之名“所累”,可以不参加与学术无关的事务了。要知道,他曾在当选院士前和当选后两次以此为由向领导提出不想当院士,只是由于关乎集体荣誉,以及院士是终身制的而不得不作罢。

八九十岁时,老人还会每周去一二趟标本馆,其余时间在家做研究,希望面对着自己喜欢的标本能“多少做点工作”。后来,他果真完成了《中国楼梯草属植物》《中国唐松草属植物》两部专著和其他论著。

《中国唐松草属植物》

如今,老人终于不得不彻底休息了,离开了他心心念念的花草树木。

中国新闻社16日发布消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文采院士治丧委员会发布《王文采院士讣告》,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王文采,因病医治无效,于年11月16日15时1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王文采与植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