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被命名为“九寨沟蒲儿根”的植物新种近日在国际分类学期刊PhytoTaxa在线发表。其发表人是上海辰山植物园高级工程师陈彬、中山大学副教授刘莹和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杨亲二等。
“九寨沟蒲儿根”的生长位置离九寨沟县城不足10公里,在野外仅发现一个居群,个体不足百株,生长环境十分脆弱,容易受到人为影响。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标准,其被评估为极危等级。
“当时留意到它只生长在白河岸边的一处峭壁上,没有花,叶片的形状很像杜鹃花科植物‘鹿蹄草’,但具有肉质根茎,与所有已知植物都不同。”陈彬说,他于年10月在四川省林科院组织的九寨沟县林木资源调查工作中发现了这个极危植物新种后,采集了若干活体移栽到上海辰山植物园温室中。之后,经过园艺景观部工程师王琦的多年培养,该种植物于年3月首次开花。根据其头状花序的结构,判断其是菊科蒲儿根属植物。
据介绍,杨亲二和刘莹对该类群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应邀一起对此植物进行形态比较、DNA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染色体计数等工作。“我们最终确认这是一个新种,根据其产地命名为‘九寨沟蒲儿根’。”陈彬介绍说,目前研究发现,“九寨沟蒲儿根”花序单生,与“单头蒲儿根”相似,但因具有肉质根茎、须根、光滑或仅被疏柔毛的叶子、较小的头状花序而与后者不同,后者是根茎非肉质、具丛生粗根、叶背密被毡毛、具较大的头状花序。两种植物在九寨沟都有分布,前者生于山谷边有水润湿的崖壁下,后者生于山脚干燥的风化堆积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形态和生态位分化。
“辰山植物园的迁地保育基础设施在该新种的发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陈彬说,未来辰山植物园计划联合九寨沟当地自然保护部门进一步开展人工繁育、野外回归等工作,形成濒危物种调查发现、科学命名、保育复壮的完整案例。
文字:王颖斐通讯员陈彬
图片:通讯员陈彬
原标题:《野外个体不足百株,极危植物新种花开辰山植物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