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劳动午报劳动午报
“参加完学农活动后,孩子回家后居然给爸妈像模像样地做了一顿饭,我们感动得哗哗的。”一位家长这样总结孩子参加劳动教育之后的变化。
劳动教育进学校、进课堂
为什么能给孩子们带来
如此巨大的变化?
小午带您走进学校一探究竟~
北京市育英学校
每个学生都有劳动岗位
每个岗位都干得有滋有味
拖地、关门窗、养花、管维修……北京市育英学校一直坚持把劳动教育和德智体美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在校内设置了岗位服务课程,通过校园日常劳动,学生可以学习到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从小学二年级到高三年级,育英学校采取班班实施、人人参与岗位服务课程的劳动教育方式。班级大小事务都设有岗位,数目多于学生人数,保证每个学生至少有一个岗位,并自己设计岗位名称、职责、标准、操作流程,以及入职宣言。班级将每个学生的岗位汇集起来,进行不同形式的公示。
早上来了收作业,中午去食堂收拾碗筷、擦桌子,放学后扫地、墩地,做值日,同学离开后关灯、关门窗、关电源……学生们各司其职,在岗位服务中体验,在劳动中创造。由于是自己选择的岗位,自己制定的标准,自己做出的承诺,学生们在劳动中特别认真,干得热火朝天。
按照学校要求,每学期学生要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述职和评价,全班同学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技能三个维度对每个岗位进行评价,每个岗位服务的评价结果以等级和积分的形式记入学生综合素养,结果要在班上公示,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学生成长服务平台查询。每学期中,学生还要轮换岗位,增加体验范围。
在劳动后,每个人的收获都是满满的,通过体验不同岗位,他们理解到岗位工作无贵贱,认识到每个岗位需要承担的不同责任。劳动让学生学会基本技能,学会勇于担当,尊重普通劳动者,敬畏工作。
于会祥校长说:学校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实践基地。通过岗位服务课程的实施,班级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存在价值,有存在感就有幸福感,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
从学生兴趣出发让孩子爱上劳动
学农活,做烘焙,布置学校图书角等公共区域环境,帮助社区居民清理环境……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各种类型的劳动教育课程,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社会服务、设计制作、一般性劳动、生产劳动四个方面。其中社会服务主要包含学生义务劳动、校内外志愿服务。一般性劳动则包括家务劳动、学校常规值日。设计制作就是让学生学习烹饪、烘焙等技能。学校将烘焙课纳入学生必修课,聘请了专业大厨走进校园带领同学做传统美食。课程除了制作、品尝外,还包括了课后器具整理及卫生清理,学生在体验美食之余还能学到家政劳动的本领,感知父母的不易。
“从小学到现在,我感受了很多关于爱惜粮食的教育,但只有这次在学农活动中,我才真正感受了粮食的珍贵。我和同学割麦子、打谷子、碾面粉、蒸馒头,我真正在实践中体会到,一个馒头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晚饭时,当我和同学拿起馒头时,我们吃的速度比往常慢了许多许多。粮食真的来之不易呀。”经过一周的学农活动,一位学生在手册中这样写道。有的家长在学农活动后,专门给老师发信息说:“孩子一到家,就迫不及待的去了超市,晚上给我们烘焙了饼干、蒸了馒头,炒了菜,这是第一次吃孩子亲手做的饭菜,我们特别感动,而且孩子做得有模有样!特别感谢学校的学农活动,给我们家长也带来了福利。”
今年受疫情影响,学校及时开展了线上活动,包括“贸大附中自主践行课堂”,通过“健康美食小达人”“我的房间我做主”等活动,提醒学生在家也不忘劳动,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因此我们的劳动课程会持续坚持下去,此外还会根据学生的需求增加新的、有趣的劳动教育内容,真正让劳动光荣的观念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主管副校长宋妍妍说,“学校计划下学期给学生们发放种植箱,让孩子们自己种蔬菜与花卉,之后我们还准备在收获季进行点评,让同学们一起分享劳动的喜悦。”
北京市东铁匠营第二中学
让劳动课帮助学生成就幸福人生
“让孩子从小养成劳动的好习惯非常重要!”北京市东铁匠营第二中学年级组长刘晶感慨地说。为此,东铁匠营二中专门召开“春种劳动,秋收成长”年级动员会,特意邀请后勤相关工作人员到会,并在会上为他们颁发了“校内劳动指导教师”聘书。
当天的会上,共安排打扫校园、清扫楼道、打扫卫生间和水房、中午帮厨四项,老师做完动员后,学生自愿报名,全年级学生最少的报了两项,最多的报满四项,服务后学生还认真填写了志愿服务任务单。
初二上学期,学生们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在一次体育课踢球时,他们看到地上落叶过多,容易打滑造成意外伤害,教师就引导孩子们清扫落叶。其他教师看到后,也及时挖掘落叶资源,进行自己学科的特色教育:语文老师和学生一起欣赏古人赞美落叶的古诗;美术老师让学生收集喜欢的落叶,分小组绘制落叶画;历史老师精心设计图案,指导他们尝试落叶剪纸。
余下的落叶怎么办?有位女同学提出“不如埋在教学楼后面的空地当肥料,下学期咱们可以种菜”,她的想法立即得到所有同学的支持。经过多方打探,刘晶听说北京市环境教育机构有一个“堆肥项目组”,可以为组内成员提供免费的技术和物质支持,为此学校积极准备各类材料,学生们对劳动的渴望最终打动项目组,学校成功入围。
学生们不惧课业劳累,连续两周利用班会时间开荒、铺肥、挖垄,就算汗水浸透校服,还是埋头苦干。经过大家努力,一块15平方米左右的种植园地竣工了。
接下来连续几周的班会课,成了学生们紧张初三学习生活中的放松课。他们争着切菜、拌料、学习腌制,家长们也再次提供技术支持。学生们还完成化学探究题:上网搜集各种泡菜亚硝酸盐产生到消失的时间曲线图,在腌制泡菜的同时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