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植物园 >> 植物园资源 >> 正文 >> 正文

潍坊市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专题一强

来源:植物园 时间:2023/2/21
北京痤疮医院电话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8582903.html

为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提升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各行动方案质量,确保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操作性,现就各行动方案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建议。

请广大市民踊跃参与,为高品质城市建设贡献智慧、建言献策。

潍坊市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专题(一)

“强化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系列行动方案

(-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目录

1.国土空间规划提升行动方案

2.城市建设提升行动方案

3.城市管理提升行动方案

4.交通畅通行动方案

5.智慧城市建设行动方案

6.城市商业活动力提升行动方案

国土空间规划提升行动方案(-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要求,坚守“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以规划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的中心城市为抓手,统筹全域、突出市区,对标二线城市标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落实导向相统一,建立科学合理、责权清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断增强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权威性和落地性,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品质城市,以高品质城市承载高质量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美丽家园的向往与追求。

(二)工作目标。紧紧抓住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重要机遇期,主动适应新的发展理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经过三年努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构建完善,规划引领高品质城市建设作用有效发挥,“四大板块”启动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特色风貌更加鲜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坚持高起点定位、高品质规划,科学谋划城市发展定位、空间布局与功能板块

1.科学确定城市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全面参与环渤海、东北亚区域职能分工,推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初步提出“全国农业开放发展引领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城市定位。年,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进一步进行论证提炼。年,确定城市战略定位、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提出发展目标。

2.科学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强化“七城一体”组群城市,按照交通先导、职能分工、强核扩区、生态共融、设施共享的组群发展策略,加快构建“依山面海、港城融合、组团发展、生态间隔”的组群城市发展格局。突破中心城区单中心、圈层式发展模式,加快构建城市中心、次中心、区域中心结构体系。

3.高标准推进“四大板块”规划策划。对标国内先进城市,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团队和城市运营团队,高水平做好中央商务区、中央创新区、中央休闲区、市民中心“四大板块”规划策划,提升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和发展活力。

4.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级。统筹规划城市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高标准推进坊茨国际文化艺术小镇、白浪河国际生态旅游等重点文旅项目,提升中心城市公共服务能级和承载力。依托中央商务区、高铁新城、站南广场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一批超高层、大体量、标志性建筑。

(二)落实“多规合一”,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新体系

1.高水平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完成国土“三调”,形成规划现状底数和底图基础;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监管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年,形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批成果。

2.开展城市发展重大课题研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围绕青潍一体化协同发展、市域空间统筹、城乡综合交通体系、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和生态治理修复、资源紧约束下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等10个城市发展重大课题,开展专题研究,提出发展策略、实施路径和具体措施。年,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3.搭建“多规合一”规划信息平台。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同步搭建“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整合各类空间规划数据,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年,初步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初步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三)坚持“精明增长”“精细设计”,推进城市内涵发展

1.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贯彻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混合用途理念,实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分区管理,构建疏密有致、起伏有序的城市形态。年,启动《规划管理技术导则》修编,落实相关控制要求;年前完成修编。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适时修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盘活利用现有闲置地下空间资源,推进中央商务区等核心区域地下空间高效利用。

2.塑造活力街区空间。落实“小街区、密路网”建设模式,科学设置街区规模,加密街区路网,完善自行车绿道、人行道等慢行交通系统,将道路与街头绿地、休闲广场等公共空间相融合。提高街区功能的多样性,完善街区公共服务配套,引导城市商业向商业街、城市支路等相对集中布局,增强街区活力。

3.强化资源要素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科学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重点片区、重点项目建设,将有限的资源向重点发展区域集中。大力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废弃工矿用地复垦工作,-年,挖潜增减挂钩和工矿用地复垦节余指标2万亩。

4.盘活利用存量资源。严格落实“增存挂钩”制度,分类处置批而未供土地,逐宗开展闲置土地处置销号,确保完成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年度任务。对中心城区腾空土地进行统筹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功能修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年,启动中心城区腾空土地调研摸底;年,结合各区(市属开发区)发展需求,分别制定腾空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

5.加快构建社区便民生活圈。落实《中心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通过改造“微空间”、打通“微循环”、实施“微改造”等措施,补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绿化空间等功能短板。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移交要求纳入出让土地规划条件,并按照有关规定移交属地统筹使用管理。持续推进农贸市场社区化,占地10公顷以上住宅项目,按标准配建地下或室内便民市场。年,完成《中心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编制,并在审批过程中落实。

(四)强化特色塑造,营造城市特色风貌

1.强化城市设计管控作用。以城市设计引领城市风貌,实施城市设计导则管理,将城市设计管控要求纳入出让土地规划条件,落实没有城市设计不出让土地。年,完成《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年前,实现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全覆盖。

2.提升城市文化韵味。提炼历史、风筝、民俗、国画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优秀建筑、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盘活潍柴老厂区、廿里堡火车站和大英烟、坊子炭矿等近现代工业遗产,做好老街古巷保护更新,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肌理。年,完成十笏园、松园子、坊茨小镇历史文化街区整治设计,开展历史优秀建筑登记挂牌。年前,基本完成历史文化街区整治。

3.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加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推进北辰绿洲湿地公园、浮烟山郊野公园、九龙涧森林公园等郊野公园建设,加快河道绿廊、城市公园、口袋公园建设,畅通沿河绿道,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品质。年,建设口袋公园处。年,打通白浪河、虞河、张面河、浞河沿河绿道。年前,形成完善的城市绿道系统。

4.提升城市现代气息和艺术美感。对城市重点项目、重点建筑,邀请名家大师领衔规划设计,打造体现地域特色、时代风貌的精品建筑。深化完善《中心城区建筑色彩规划》,确定城市基准色,统筹协调中心城区建筑色彩。加强建筑立面设计、墙体材质管控,实行建筑亮化方案、广告设置与建筑方案一体设计、同步审查、同步验收,提升建筑立面品质。逐步推行新建多层住宅建筑配建电梯。

(五)突出严管严处,维护国土空间规划权威

1.严肃查处规划违法违规行为。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执法检查,严肃追究规划违法违纪行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控决策终身负责制。加大违法违规建设惩戒力度,对违规建设主体纳入社会信用管理,实行联合惩戒,形成打击违法建设的高压态势。年,围绕国土空间规划执法检查进行调研;年,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监督检查机制;年前,基本遏制违反规划建设行为多发势头。

2.加强建设项目批后管理。严格控制规划调整,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自批准之日起两年内不得调整(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除外)。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管理,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年,围绕建设工程批后管理开展调研;年,制定建设工程批后管理办法。

3.积极推进阳光规划。坚持开门搞规划,严格落实规划公开公示、规划听证、专家评审等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建立专家咨询、市民参与、部门协作的规划编制工作机制,为编制高品质规划奠定广泛坚实基础。

三、保障措施

(一)提升建设工程规划审批效能。积极推进建设工程规划审批制度改革,深化“一窗受理”集中行政审批服务改革,大力推进测绘服务领域“多测合一”,系统推进用地预审、选址意见书“两证合一”。深入推进大数据智慧规划建设,充分挖掘、分析规划大数据资源,实现大数据、信息化支撑辅助规划科学决策,提升规划审批效能。

(二)健全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制度规范体系。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将规划执行情况纳入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理顺市、区两级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职责划分,市级主要谋全局、抓关键,区级主要抓微观、重实施。更新完善规划管理技术导则等相关技术规范,加强城市功能品质管控。

(三)加强规划人才队伍和机构建设。建立城市总规划师制度,对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和重大项目决策进行技术把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与国内外名家大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参与城市重大规划编制。加强高层次、高水平专业人才引进,加大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干部队伍专业素养。

城市建设提升行动方案(—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山东省提升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问题导向、民生导向,聚焦大片区开发、新建项目品质提升和棚改旧改等工作,着力完善城市功能,补齐城市建设短板,改善群众居住生活环境,以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带动民生改善和城市价值提升。

(二)主要目标。加快推进火车站南广场片区和高铁新片区开发进程,完善片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全面完成棚改三年工作计划。启动实施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全面提升老旧小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持续做好房地产品质提升,建设一批百年建筑和高品质住宅,满足市民对改善性住房的新需求。

二、重点任务

(一)高水平推进片区开发。按照“组团发展、生态间隔”的发展思路,根据不同阶段城市发展需求,分期确定重大功能片区。近期,重点突破站南广场片区和高铁新片区,打造城市功能新版块、城市提升新地标、城市形象新窗口。

1.加快站南广场片区建设。年底前,火车站南站房工程竣工,春运前交付启用,形成“南雄北秀、比翼齐飞”的新格局。协调中国铁路济南局加快启动北站房设施改造提升,实施火车站场站地面铺装、加装扶梯、雨棚和天桥改造工程,力争与火车站南站房同步投用,实现乘客南北双向进出。提升火车站枢纽功能,年启动长途客运枢纽站和站前景观广场工程建设,年建成投用,进一步改善乘客出行条件。完善片区交通路网,建设、疏通清平路、月河路等片区主次干道,切实解决火车站周边交通拥堵问题。

2.完善高铁新片区配套功能。年底前,完成站前广场、禹王北街、幸福路、丰华路、站南街等工程收尾工作,确保市民顺畅进出高铁北站。年,启动实施核心区内新浦街、盛亭街、卉香路、友谊路、迎宾路、古韵路6条道路,进一步完善片区内部交通路网。开工长途客运站和公交场站交通枢纽工程,加快实现多种交通方式之间无风雨快速换乘。年,启动站北广场、北高架落客平台、站北街等工程设计,建设现代气派的高铁枢纽。

3.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项目合作。继续采用PPP模式,招引信用好、实力强的社会资本方,合力推进站南广场片区和高铁新片区开发。年确定社会合作资本方,组建成立SPV公司,科学编制片区规划,加快推进两大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北辰现代教育示范区等成熟项目,进一步完善片区功能。年,利用铁路交通枢纽带来的资源要素聚集效应,突出主导产业招商,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尽快形成站城一体、产城一体的市区经济发展新引擎。

4.推广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结合大片区开发、各类园区、城市新区道路和棚改旧改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确保到年全市完成40公里建设任务,逐步解决马路拉链问题。

(二)高质量实施棚户区改造。以我市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棚改工作真抓实干政策激励城市为契机,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按照《山东省城镇棚户区改造项目认定办法》规定,科学谋划—年棚改计划,对市区剩余3万余户棚户区,具备改造条件的适改项目应改尽改。在改造过程中,坚持“三控制、两注重、一保障”要求,即控制绿地率、控制容积率、控制建筑高度,注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注重保障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地,做到安置房与商品房同标准建设。同步做好棚改回迁工作,推动棚改居民及早回迁、尽快回迁。

(三)高标准改造老旧小区。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在充分征询群众需求的基础上,逐一制定“菜单式”改造方案,分基础类、提升类、优化类三个类别进行整治提升,力争通过3—5年时间,完成中心城区年前建成投入使用、配套设施较差、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符合改造条件的住宅小区,让“旧”小区焕发“新”活力。年底前,完成中央、省级财政支持的39个小区改造任务;加快组织摸底排查,制定新一轮改造计划,力争到年底前,完成中心城区符合条件的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做好改造后小区物业管理,让改造成果得以延续,避免“前改后乱”。

(四)高品质提升公共建筑和住宅水平。以打造百年建筑为引领,按照高标准建设要求,加快引进实力强、信用好、资质优的大企业进驻潍坊,支持本地开发企业加快发展,全面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满足市民对改善性住房的新期待。

1.提高设计水平。修订完善《潍坊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导则》,对城市景观、建筑间距、配套设施、环境卫生、供排水和防灾减灾设施等进行明确,对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进行全面引导与控制研究。严把施工图审查关,对单体建筑中的燃气设施和室外配套工程中的水电气暖等专营设施规划设计,一并纳入施工图审查范围。

2.改进建造方式。制定《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推进建造方式创新,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到年,市区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0%,装配式建造方式成为主要建造方式之一。

3.推广绿色建筑。新建工程全面执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星级标准设计和施工,三年新增绿色建筑星级项目万平方米以上。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因地制宜推进地热能等新能源应用,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推动绿色建筑由设计向全生命周期发展,积极推行绿色施工、绿色运营,不断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4.提升工程质量。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加快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发展。深入推进工程质量安全治理三年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完善工程质量管控体系。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监管,强化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健全参建各方质量终身责任追溯机制。全面实施样板引路制度,深入治理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力争实现建筑质量“零缺陷”。

5.加强扬尘防控。以提高工地扬尘污染防控水平为主要目标,严格落实市区工地扬尘治理“15条铁律”,确保市区所有工地全部达到“六个百分百”要求。重点加强施工围挡管理,建筑工地四周应按规定设置连续、密闭的围栏,市区道路两侧工地必须采用砖砌实体围挡,主要道路两侧围挡高度2.5米以上,一般道路两侧围挡高度1.8米以上,围挡应持续保证稳固、整洁、美观。

6.加强全过程动态监管。启动房地产项目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综合运用信用评价、市场动态监管等方式,严查违法违规行为,逐步实现开发项目从土地、规划、施工、预售到竣工验收和产权登记的全过程动态监管。

7.实行“联合验收”。制定实施“联合验收”制度,对规划、土地、消防、人防、建设工程档案、水电气暖等专营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专项验收实行限时“联合验收”,确保小区建设符合规划要求、达到设计标准,无配套缺项、无服务缺失,让群众安心购房、舒心住新房。

8.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推动物业管理地方立法。建立和落实“三会三公开”制度。优化物业服务收费政策,制定“优质优价、质价相符”的服务收费标准,探索“市场化运营+财政补贴”机制,鼓励各级财政对承接老旧小区项目的物业服务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引导物业企业拓宽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国内知名物业服务企业进驻潍坊,带动培育一批本土品牌企业。完善以信用为核心的物业服务市场监管体制,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并将评价结果与物业企业信用评价相结合,倒逼物业企业改进服务。推广“奎文经验”,社区成立物业公司,对无物业管理住宅小区进行“兜底”管理,年底基本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

(五)高效能解决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出台《关于妥善化解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延期办证项目,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找准化解路径,明确化解时限;对延期交房项目,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挂钩制度,实行联合惩戒,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对烂尾楼盘、无力后续开发经营的项目,由属地政府(管委会)依法依规启动清算重整破产程序;对闲置用地,通过政府收回、重新开发、改建公共设施等方式,进行有效利用。年9月底前,化解一批问题项目,确保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对问题情况简单、短期能够解决的,年底前基本化解到位;对涉及司法问题、化解难度较大的项目,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力争年底之前基本完成化解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城市建设提升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各项工作。各责任单位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研究谋划,亲自指导推动;涉及到的相关区、开发区要主动作为,全力配合。牵头单位作为具体组织者,要负责专项行动的统筹、协调、推动、检查和督导;配合单位要不推不拖,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力协助牵头单位做好相关工作。

(二)强化要素保障。城市建设提升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事关千家万户,各区、开发区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资源,优化城建资金投资结构,主动创造条件城市建设提升各项工作,最大限度的给予支持保障,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任务目标。以片区开发、棚改旧改、高品质住宅等为重点,每年确定一批城市建设提升工作先进项目和单位,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严格督导考核。制定出台城市建设提升行动评价办法,实行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定期考核制度,各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要及时向牵头单位进行报告。根据评价结果,对城市建设提升工作突出的县市区、开发区和有关部门予以表扬。

(四)做好宣传引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发挥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各种媒介的宣传作用,积极报道城市建设提升行动工作动态,宣传相关法规政策和先进工作典型,汇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民生需求,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城市建设提升工作的浓厚氛围。

城市管理提升行动方案(-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全面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以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推进城市管理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主要目标。以青岛、杭州、成都等先进城市为标杆,按照“聚焦民生、补齐短板,生态精致、宜居宜业”的原则,用三年时间,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宜生活。

二、重点任务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突出重点治顽疾,完善功能补短板,彰显特色提品质,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建设绿色生态家园

1.公园景区更新。学习借鉴成都市公园城市理念,对白浪河、虞河、张面河、人民公园、植物园、人民广场等公园景区进行提升,打造串联式带状公园,提高园艺化、景观化水平。

2.绿化景观营造。通过增花添彩,增加文化设施、城市家具,将中心城区主要道路、公园绿地打造成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与历史文化相辉映的特色景观。

3.打造绿化特色路。按照“一路一景”的原则,对城区主干道景观进行优化提升设计,启动绿化特色路建设,让绿色更加厚重、特色更加鲜明。

4.增设“口袋公园”。按照出门见绿、就近入园的要求,新建处口袋公园,拓展绿色空间,方便市民活动休憩。

5.裸露土地整治。落实属地责任,进一步开展裸露土地排查,编制整治计划,优先选用绿化,不具备条件的采取硬化或覆盖措施,解决“因裸致脏、由露扬尘”问题,实现“黄土不露天”。

6.加快绿化立法。制定出台《潍坊市城市绿化条例》,为城市绿化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法治保障。

7.提高绿化指标。到年底,中心城区建城区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2.09%、40.06%、18.52平方米以上,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擦亮“绿染鸢都、水润潍州”的城市生态名片。

(二)打造整洁精致市容

1.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推动环境卫生、绿化管理、市容秩序、设施维护和扫雪除冰“门前五包”责任制落到实处,提高群众的参与度,构建市容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加强公厕建设管理。新建公共厕所座,开放“共享厕所”座,中心城区厕所数量达到5座/平方公里以上,形成良好的公厕服务体系,解决群众“如厕难”问题。

3.全面推行深度保洁模式。持续开展深度保洁示范路创建活动,深入推行“定期清洗+五洒五扫”作业模式和“以克论净”考核模式,不断提高深度保洁覆盖率。到年底,中心城区道路深度保洁覆盖率达到50%以上。

4.全面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实施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三期工程、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扩建项目,将中心城区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分别提升到吨/日、吨/日,满足未来3-5年垃圾处理需求。

(三)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1.加强道路维修改造。突出道路交通功能,对北海路、玄武街、西外环及宝通街4条道路实施“两纵两横”畅通工程改造,对中心城区40个路口的渠化岛进行改造,提高道路畅通水平。建立市政设施日常快速维修机制,第一时间发现、最短时间修复恢复功能。分批次、分年度对北宫街、虞河路、潍州路、东风街、胜利街、健康街6条道路(路段)进行翻修改造,改善道路使用品质。

2.维修改造城市桥梁。根据检测结果,对城区桥梁增设防撞护栏,加固维修健康东街虞河桥等9座城市桥梁,拆除重建健康街白浪河桥、东风街白浪河桥(老桥部分),重新喷涂虞虹桥、彩虹桥上部装饰,确保城市桥梁安全运行。

3.提升夜景亮化水平。按照简约大气的原则,对城市重要节点、组团片区、地标建筑和城市出入口进行亮化提升,打造“一带(福寿街至民生街之间的白浪河景观带)、两片(火车站片区、高铁北站片区)、两路(北海路、潍县中路)、三口(青银高速13、14、15号出入口)”新亮点,增添城市魅力。

4.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按照《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市级负责对虞河流域、月河沟流域、白浪河流域、化肥沟流域4条排水主通道实施改造;市级财政适度加大奖补比例,引导各区(开发区)对个小区、49条市政道路、处错接混接点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到年底,完成雨污分流总任务量的70%以上。同时,打造信息化、可视化和智慧化的城市排水管网水质、水量在线监管平台,保护雨污分流改造成果。

5.城市内涝整治。把河道的行洪功能放在首位,对张面河上游、浞河下游进行改造,打通张面河堵点、畅通河道,实施浞河下游清淤工程,解决高新、寒亭排洪问题。用两年时间,对城区51处低洼易涝地段进行改造,消除积水隐患。

6.地下管线普查及信息系统建设。对中心城区平方公里范围的地下管线进行普查,同步建设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并建立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的规范化管理。

7.自行车系统优化提升。新增60处公共自行车站点,投放辆新型第三代公共自行车,城区公共自行车系统达到个站点、辆公共自行车的规模。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适时通过升级改造现有设施设备、建设智能监管平台与电子围栏等方式,推动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融合发展。

8.标识标牌统一规范。对城市各类标识标牌进行统一规范,实行双语引导,体现国际标准、开放态度。

(四)强化公用事业服务

1.提升供水保障水平。实施城区自来水提标扩容项目,将供水由22万方/日提高到32万方/日,水质关键指标明显改善。制定改造计划,分年度、有序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工程,足量足压供水。推进智慧水务系统平台建设,年底前投入使用,提升水质在线预警能力和水质分析能力。全面推行计划用水,实施超定额累进加价,年底前实现中心城区计划用水全覆盖。

2.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恢复启用沙窝污水厂,扩建寒亭区、坊子区污水厂,到年底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4万/日,满足未来3-5年污水处理需求;实施禹王北街二期污水泵站工程,调水能力8万方/日,增加污水调配能力;按照“一厂一策”原则,推进城北、城西、虞河、高新、沙窝5座污水厂出水水质提升,年底前达到地表四类水标准;开展城市黑臭水体长“制”久清评估,年底前实现长效、常态管理,确保不发生反弹。

3.完善供气环网与储气设施。实施禹王街及西环路次高压供气管道工程、滨海区LNG储气站一期工程,中心城区高压供气环网基本形成,新增供气能力万立方米/日、储气能力增加万立方米,满足未来3-5年供气需求。

4.提高供热保障能力。今年完成57公里供热管网“汽改水”改造,中心城区基本实现高温水供暖全覆盖。建立供热时间弹性调节机制,确保市民温暖过冬。加快推进供热直供到户,解决城区15万户、万平方米未直供住宅问题,打通供热“最后一百米”。加快推进清洁取暖,增强清洁能源保障能力,到年底城市清洁取暖率达到86.5%。

(五)发展智慧数字城管

1.建设“一个平台”。依托现有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完善城市综合性管理数据库,增加渣土车动态监管、智慧园林、智慧环卫、智慧水务、智慧路灯等系统,对接地下管线和智慧供热系统,搭建起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2.持续开展“四项行动”。①户外广告专项治理行动。落实《潍坊市区户外广告专项规划》,增加高端广告数量,提升广告档次品位。到年,户外广告和门头牌匾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②渣土运输专项治理行动。全面推行“3+3+3”(即3检查、3处罚、3限制)管理模式,严格执行特许经营和处置核准制度,加快推进渣土消纳场建设,建立源头控制有力、运输监管严密、消纳处置有序、执法查处到位的长效管理机制。③占道(店外)经营专项治理行动。坚持疏堵结合,根据需要增设便民摊点群,引导商户“退路进厅(室)”经营,全面清理占道行为。④露天烧烤和餐饮油烟专项治理行动。建立露天烧烤和餐饮油烟企业动态管理台账,对规模以上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在线监测系统,同时聘请第三方专业监测机构进行抽检,利用无人机不定期拉网式检查,形成露天烧烤和餐饮油烟治理的高压态势。

3.抓好“三个推广”。①推广温情执法。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上去用法、执法,倡导温情执法,把为民服务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管理的每个环节。②推广非接触性执法。制定出台“非接触性”执法工作实施办法,选择3个区(开发区)进行试点,年全面推广,建立执法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执法与司法的有效衔接,提高执法效能。③推广网格化管理。年市级监督员队伍扩大到名,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处置的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尝试建立“代整治”和“啄木鸟”有奖举报机制,推动城市管理转向城市治理。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机构改革,调整充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组成人员,加强对城市管理提升行动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考核奖惩。加强市直有关部门、单位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会商、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严格落实各区(开发区)属地责任,相应调整充实城市管理工作机构,与市级形成联动机制。

(二)加大资金投入。市、区两级财政要做好资金保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设施功能完善、能力相对富余和安全稳定运行。要结合国有企业改革,探索组建国有市政公用企业,承担环卫保洁、园林绿化养护、市政设施维护等城市管理任务。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多渠道、多元化筹集资金。

(三)强化考核督导。市城管委办公室按照行动方案,配套制定考核办法,考核成绩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建立督导检查机制,成立督导组,采用“一线工作法”和“四不两直”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跟踪督办解决。建立调度通报机制,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建立约谈机制,对于工作不力、进展较慢、考核评价排名连续靠后的区(开发区),实行约谈。

(四)构建长效机制。加强城市管理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为城市管理提升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健全指标量化、标准明确、流程清晰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推动城市管理向长效化、常态化发展。

(五)广泛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城市管理提升的意义和先进经验,为行动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广泛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难点问题入手,体现民意、集中民智、化解民忧、激发民力,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率。

交通畅通行动方案(-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家公交都市”为目标,畅通对外辐射通道,优化城区交通系统,打造陆海相通、空地互接、衔接顺畅、换乘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提供坚实交通保障。

二、工作任务

(一)优化便捷通畅公路网

加快潍日高速潍坊连接线建设,年建成通车,构建中心城区高速外环。积极推进济青中线、莱州至董家口港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中心城区新东外环、南外环建设,除上跨铁路立交桥外年底具备通车条件,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

(二)完善高效快速铁路客运网

推进潍坊至莱西铁路建设,力争年内建成通车。加快京沪二线、潍烟高铁项目前期工作。借力实施京沪二线的有利时机,在潍坊高铁北站建设高铁物流园区,打造高铁物流基地。

(三)发展区域特色枢纽港口

加快5万吨级航道建设,持续推进配套5万吨级液化品、集装箱泊位等重点项目建设。拓展港口辐射范围,打造环渤海集装箱运输枢纽港、新兴液化品中转基地和连接华东-东北地区的黄金水道。推进小清河复航工程,大力发展海河联运。加大疏港铁路以及港区铁路连接线、场站建设力度,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

(四)建设特色功能新机场

积极推进新机场迁建前期工作,尽快启动航站区、飞行区及配套区建设,同步推进新机场配套路网规划建设。

对现有机场重点功能区域进行升级改造,培育巩固既有航线,加密国内航线,适时开通至日韩、东南亚等国际航线,拓展机场通达范围。发展特色空港物流,提升航空货运规模,谋划培育特色突出的航空物流货运枢纽。

(五)构建快捷城市轨道交通网

开展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批等前期工作,压茬推进项目立项等前期工作。稳妥有序推进1号线一期工程、2号线开工建设。

(六)打造国家公交都市新名片

加快中心城区大型场站、首末站等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交站点港湾式改造,规划建设公交专用道。优化常规公共交通运营网络,加快更换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公交车,积极发展公交服务新模式,完善公交智能调度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进一步扩大电子支付应用范围。

(七)畅通中心城区道路网

实施道路畅通工程,打通中心城区断头路和下穿青银高速道路。适时启动城区快速路建设,对城区“两纵两横”、渠化岛进行快速化改造。强化落实“小街坊、密路网”理念,打通城市微循环。在中心城区繁华路段建设过街天桥。

(八)提升城市出行体验感

加大城区交通事业发展的投入,稳步开放投资、建设、运营市场。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教育引导市民培养遵规守纪意识。推进静态交通建设,增设地下停车场,提高停车场配建比例,鼓励单位内部停车场对外开放增加停车设施和泊位供给。加强道路停车现场巡视执法。推动智慧交通综合提升工程,建设“一个平台、一个大脑、一个全息防控架构、七大应用、三大服务体系”的智慧交通综合平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实施组织领导。成立潍坊市交通畅通行动工作专班,各有关部门及相关县市区政府结合职责分工,统筹协调调度各项工作,完善配套政策和支持措施,保障要素供给,推动依法按时保质完成攻坚任务。

(二)拓展投资融资渠道。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做好专项资金申报工作,最大限度争取上级资金。充分利用土地综合开发政策,探索合作建设专用配套交通基础设施,提高交通项目收益。

(三)强化调度督导考核。建立和完善规划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实施挂图作战。建立专项任务沟通会商机制,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实施。

智慧城市建设行动方案(-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突出城市治理、民生需求、政务服务、经济发展四大领域,基于“城市大脑”建设,推动各部门、各领域信息化和智慧应用发展,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和深度融合,打造独具潍坊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助推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

(二)主要目标

到年,“城市大脑”公共基础平台基本建成,各部门、各领域信息化集约建设和数据融通不断深入,大数据智能分析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决策管理,各领域智慧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逐步打造高智慧、可决策、有温度的智慧城市有机生命体,民生服务便捷普惠、城市治理精准高效、智慧产业链条趋于完善,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水平国内先进。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智能化基础设施,构建城市“神经网络”和“感觉器官”。

1.提升NB-IoT物联网络和应用。提高重点区域网络承载能力,为各领域各行业物联应用提供网络基础,深入开展“物联潍坊”应用项目试点示范。

2.统筹推进通信网络建设。加快5G商用部署和应用推广。

3.推进IPv6规模部署。全面提高基于IPv6的互联网接入能力。

4.建设市级视频监控共享平台。实现视频资源的跨层级、跨部门共享。

(二)建设“城市大脑”公共基础平台,打造城市智能中枢。

1.建设城市大脑指挥调度平台。建设包括展示大屏幕、决策指挥调度室、工作坐席、会议室和办公区域等的运营管理大厅。基于城市大数据资源,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城市运行态势的全面感知、风险隐患的科学预防、城市问题的高效处置、发展规划的智慧决策。

2.完善全市统一的云计算中心。提供高效可靠的计算、存储、网络、安全能力支撑。成为国内领先的集成政务云和各类社会化行业云的综合性云计算中心。

3.完善数据采集系统。依托“物联潍坊”公共服务平台、视频监控共享平台等,连接各类物联网终端、摄像头等数据采集装置,汇聚数据输送给大脑。

4.建设城市大数据中心。融合政府、互联网和社会数据,形成高价值密度数据资源,支撑上层智能应用。

(三)建立“城市大脑”专题应用矩阵,支撑高水平城市管理。充分整合和利用已有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建立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政府运行、经济发展四大矩阵模块,实现大数据智能应用。

1.城市治理模块。包括城管、交通、平安城市、环保、社区、消防等专题应用。整合吸收原有数字城管、智慧交通、“雪亮工程”、环境监测、智慧社区、智慧消防等建设成果和数据资源,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调度、动态分析预警,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

2.民生服务模块。包括健康、教育、社保、旅游等专题应用,以及打造升级版的“掌上潍坊”智慧城市便民服务平台(APP)。深化民生领域数据整合共享,提高社会公众对智慧城市的获得感、感受度和满意度。

3.政府运行模块。加强政务数据资产管控,破除信息孤岛。开展政务大数据在社会态势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测和辅助决策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全面推广“山东通”APP,支撑移动办公。分批次开展“一次办好”事项数据支撑工作,以系统互联、数据互通支撑政务服务流程再造。

4.经济发展模块。建立经济分析辅助决策专题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展现我市经济全貌,建立经济运行监测预判系统,开展产业发展分析、企业画像、重点企业监控、精准招商等数据支撑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全市“一盘棋”。将重点任务列入市委市政府督查,确保行动方案有效落实。

(二)强化资金保障,创新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强智慧城市专项资金保障,统筹用于通用性强的全市公共基础平台建设。充分吸引社会资本、技术力量、运营管理等资源投入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

(三)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强化安全保障。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标准规范。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和管理机制,实现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总体可控。

(四)突出人才智力支撑,加强宣传推广。设立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强化支撑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在我市组织召开高规格专业会议和交流活动,扩大我市智慧城市发展影响力。

城市商业活力提升行动方案(-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一、总体思路

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以更好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引领需求为出发点,重点面向外来商旅消费、休闲慢生活消费和便捷快生活消费3个消费人群,着力特色商业街、商业综合体、连锁便利店和特色消费品牌4个方面,加强规划引领,发展新型商业模式和商业业态,增强商品和服务有效供应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商业服务水平,丰富夜生活,繁荣夜经济,充分释放消费新活力,助力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

二、工作目标

——打造夜生活地标。在近年对城区商业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基础上,以品质、品牌、品位的提升为重点,进一步增强商业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打造商旅人士和本地居民体验地方文化和休闲观光的首选地,培育夜间消费增长点。

——培育夜生活商圈。完善商业综合体规划,升级商业综合体功能,打造城市居民在家庭和单位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引导节假日和夜间“慢生活”消费升级。

——构建全天候消费服务网。从完善网络、提升功能、全时段服务等方面入手,构建综合服务型便利店网络体系,满足“快生活”人群的全天候便利消费需要。

——培育特色消费品牌。利用潍坊老字号、潍坊特色餐饮等品牌资源,增加展示潍坊传统文化、体现工匠精神的特色精品供应,提升潍坊味道、潍坊气质的吸引力和商业品牌价值。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特色商业街品位,培育休闲消费聚集地

1.培育商业街品牌特色。对十笏园文化街、杨家埠木板年画风筝街、奎文门美食文化街、老潍县美食街、坊茨小镇商贸街、商品城中央步行街等特色商业街分别进行品牌塑造设计,融合街区文化,进一步挖掘特色、讲好故事、突出亮点,争取到年,每个区打造1条特色商业街,努力培育一批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经营有道、品牌有名的“五有”商业街。

2.改造提升夜市步行街。组织我市商业步行街积极参与山东省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加快优化街区环境、提升商品档次、完善服务功能、商旅文协同发展。以老潍县美食街、泰华中兴商业街、万达金街等夜市、步行街为重点,打造具有传统文化风貌和现代服务设施的高品质夜市、步行街。

3.加强特色商业街营销推广。引导各商业街借助专业机构力量,运用网络社交媒体策划开展营销推广活动,加快提升特色商业街知名度。对城区夜间灯光造景进行设计,以奎文门为中心在白浪河沿岸打造灯光秀,营造夜生活氛围。在各类节假日旅游消费旺季策划开展庙会、年货大集、创意夜市等活动,增强街区吸引力,打造城市休闲消费聚集地。

4.完善商业街公共服务设施。对中心城区商业街周边道路停车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优化停车位管理、夜间临时停车、停车位收费等服务措施。根据街区消费特点和季节,对主要商业街周边公交线路进行优化,适当延长服务时间。对商业街夜间灯光造景、街景打造、装饰照明、标识引导等进行规划设置,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二)升级商业综合体功能,构建市民生活新空间

1.规划布局商业综合体。根据城市发展功能区需要和近年居民社区建设情况,在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修编中统筹考虑中心城区东南部、西部地区和北部高铁片区规划建设休闲娱乐、奥特莱斯、集货采购等不同定位特点的商业综合体和区域性采购中心,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经政府审批后,在土地出让、规划审批等环节落实相关内容,满足城市发展商业配套需要,增强城市商业吸聚能力。

2.升级商业综合体功能。引导泰华城、谷德广场、万达广场、银座商城等商业综合体加强与文化、创意、旅游、娱乐、传媒、科技、展览等行业开展跨界合作,丰富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服务,引领市民消费结构升级和生活品质提升。

3.扩大品质消费市场供应。支持商业企业开展差异化自采自营,发展自有品牌,提高对不同群体消费需求的适应性。支持购物中心、大卖场设置进口商品专柜、专区、体验馆等,加大优质进口商品采购力度,引导居民消费升级,满足在潍外商消费需求,提升城市国际化服务水平。

4.引导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对重点零售企业进行绿色商场创建培训,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创建绿色商场,助力企业从基础设施、经营管理、商品采购、服务理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绿色转型,引领市民建立安全、健康、环保、节能的消费理念。到年逐步形成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理念。

(三)发展综合服务型便利店,打造便捷消费服务网

1.打造便民消费圈。运用连锁经营技术,按要求落实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配建标准。按需求布设移动便民设施和自动售货设备等,弥补建成小区商业设施不足,构建完善的日用消费末端服务网络。

2.发展智慧化综合型便利店。发展“互联网+便利店”、“生鲜+便利店”,增强便利店末端配送、电商载体、社区生活等综合服务功能。

3.推广全天候消费服务。引导连锁便利店企业根据不同商圈人群需求特点,实行18小时、24小时等不同营业模式,满足夜间活动人群消费需求。利用连锁便利店点多面广优势,不断扩大线上+线下服务模式,满足现场消费、配送到门、预定自提等各类消费需求。

4.深入实施“放心早餐”工程。推动“放心早餐”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引导快餐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建设“社区居民厨房”,促进“放心早餐”向固定门店延伸、向放心快餐转型。推动“放心早餐”质量不断提升,为广大市民提供便捷、卫生、营养、健康、大众化早餐,满足市民多层次、快节奏生活需求。

(四)塑造潍坊特色品牌,提升潍坊商业文化魅力

1.持续挖掘保护老字号。落实《潍坊市老字号培育和保护办法》,组织“潍坊老字号”评选,建立老字号企业组织,进一步挖掘、储备“潍坊老字号”资源,争取到年,全市“老字号”企业达到50个左右。

2.支持老字号创新经营方式。开展“中华老字号”、“山东老字号”中华行、海外行、网上行等老字号博览营销活动,擦亮“老字号”金字招牌。组织老字号企业开展电商业务,拓宽经营渠道。利用“山东老字号”融媒体传播老字号品牌故事和文化价值。

3.培育潍坊特色餐饮品牌。加强餐饮企业品牌培育,引导餐饮企业参加省市美食节、美食展等推介活动,提升餐饮企业知名度,振兴潍坊餐饮文化,打造新的城市名片。

4.打造餐饮美食示范街区。实施商旅文融合,以四平路、蓉花路、文化路等为示范,打造地方特色小吃、风味菜品、特色茶馆、餐饮名店集聚发展的特色餐饮街区。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多行业联动发展机制。借鉴先进城市发展夜间经济的做法,统筹商务、文旅、市场监管、城管、规划、交通、公安、宣传等部门资源,对重点街区统一规划建设、统一业态布局、统一协调管理,构建项目共推、客流共享、标准共建、平台互联、主体互动、宣传互通的联动机制,促进购物、餐饮、旅游、文化、体育、健康等各类消费产业联动融合。

(二)启动新一轮商业网点规划修编。启动新一轮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评估和修编工作。加强商业网点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专项规划衔接,引导商业网点合理定位布局。

(三)加强落实各级扩大消费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国办发〔〕7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国办发〔〕42号)精神,为企业创新转型提供支撑。

(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支撑。支持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运营效率,开展精准营销,线上线下全渠道发展,满足市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五)强化对企业转型的培训引导。组织重点企业参加中国全零售大会、绿色商场培训、高品质步行街改造提升培训、泰山商务论坛、亚太零售商大会等业内高级别培训交流活动,增强企业创新转型能力。

“如何强化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行动方案

意见建议反馈邮箱:wf

wf.shandong.cn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6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