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建筑丛林的包围下,渴望植物。
却在日常中无视野草。
在郑波看来,他是在与植物进行一场持久的合作。
艺术先锋
郑波
郑波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获得视觉文化博士学位,现执教于中国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他专注于社会性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多从边缘人群与边缘植物的视角切入历史与现实。年,获新加坡美术馆颁发SIGNATURE艺术奖评委会奖,年获中国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展优秀奖。其个展包括年在中国香港文化中心的“为伊唱”,年在LeoXuProject举行的“WeedParty”,年至今由卡斯雕塑基金会、TheSpace、英国文化协会支持的“awallproject.net”,年由西岸双年展支持创作“住在上海的植物”。
年,郑波第一次将自己的创作和植物联系在一起。
在上海西岸偶遇的一片野草,成为他和植物结缘的起点。
上海水泥厂在世博筹备阶段搬迁时,这片土地上没有人种植植物了,所以给了野草生长的空间,自然生长。郑波邀请了一位做景观的朋友帮他辨识了住在这里的20多种野草。每一株原本无名的野草被郑重地标注出他们的名字。
于是,每一株野草有了自己的故事。
在这些野草之中,有一个名字吸引着人们的神经——“加拿大一株黄花”。这种植物在上世纪30年代时被从加拿大引入上海,上海的环境同样改变了植物的生长轨迹,从一年生的植物,变成了多年生。华东的所有农民都认识这个植物,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不一定可以准确地叫的出它的名字。
野草在阅读下,不再是野草,西岸的这片土地成为了一个微型植物园,观察与实践同时在这里发生。
之后郑波和在上海教书的朋友们一起做了一门关于植物和上海这座城市的线上课程。8个人,每人一讲。何鑫在华师大做生态学,汤维杰在同济大学做文学研究,谈20世纪和上海有关的植物书籍,罗小茗在上海大学做文化研究,王家浩在中国美院做建筑和城市研究。每个人从自己学科的角度讲植物和上海的关系。汤维杰讲的是20世纪出版的几本关于上海植物的书,其中一本是年的《上海野生食用植物》,告诉大家哪些野菜可以吃。
郑波用周一上线在线课程,周日进行线下活动的形式,尝试“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课程)。而草地就是他的教学实验田。
这片草地,改变了郑波的创作方式。在此之前,他的作品大多是和人息息相关。之后其在LeoXuProjects所创作的个人项目《野草党》(WeedParty),他调整了对于植物的观看,退回到工作室创作,并非参与式的,而是架上的,开始进入对于植物的研究。
郑波不仅仅停留于对于植物的观察,他更将这种观察转变为主动的种植。
年,他将野草种植到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的屋顶。在“山中美术馆”的展览中,郑波在前期考察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