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植物园 >> 植物园图片 >> 正文 >> 正文

如何提升孩子对生命更深层次的觉知3个建议

来源:植物园 时间:2022/12/24

从小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强化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父母给予孩子受益一生的珍贵礼物。孩子一生中既然免不了各种各样的挫折,我们在培养孩子面对各种挫折的同时,一定要给孩子关于生命的教育,珍爱我们的生命,享受人生中的起起落落,不断感悟人生、充实生命。

那么,该在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提升呢?这里有三个小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带孩子回到大自然

让他对这个地球产生兴趣

我们一定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让他有这种去郊野公园旅游的经历,目的是什么呢?让他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自然。

探知人类的生命性和亲自然性,是一定要回归到自然生命当中去,也就是说我要意识到我生命的觉知,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的前提,是在于我要明白这个地方原来有这么多五彩斑斓的物种。

很多人说,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物种?可以肯定地说至少万种,可能更多,光我们肠道内的病毒、噬菌体病毒就超过10万种。

所以一定要在很小的时候,如果想让孩子们在生命科学,能够产生一些兴趣的话,启发他觉知性的方式,就是带他去郊野公园去看。

像洪堡,包括像达尔文,其实某种程度上讲,不是爱搜集东西,都可以叫博物学家。做标本,包括那个时候的欧洲,手绘的东西都非常的精美~

我们现在呢,都是拍照居多,为什么不能用照片去替代很多手绘分类图呢?

因为照片拍不了那么精细,例如你要观察猫,那个猫它不可能刚好摆出那个状态让你拍,你拍那种纤毫毕现的,很难。

现在博物学又抬头了,你会发现在市面上可以轻松地买到,比如说上海常见动植物,上海常见的花朵,深圳常见的鸟类,买完了以后呢,它里面都会有这些推荐的观鸟地呀,所以,我们家长要提前把这些东西做一些预习,买一个很简单的望远镜,带一台很小的相机,带着孩子去。

这也是为什么,法布尔写《昆虫记》为什么写的好的原因,人家从小就盯着虫子看,天天琢磨~

所以我们如果要启发孩子的觉知,一定是在很小的时候,让他有一个觉知性,要认知这个时间上还有其他物种,有昆虫、有鸟儿,有各种各样的植物.......

这就是第一个阶段。

分类建立动植物的知识框架

第二个阶段,是稍微让他有一些分类的概念,人类天然会分类,男性、女性,这是第一个分类,所以我们是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来对外事务进行分类。

在这个分类的过程中,家长稍微做一点对应的一些课程。比如说我知道猫首先是猫科的,狗是犬科的,我们不能瞎讲对吧!

什么是偶蹄目,马就是奇蹄目,牛就是偶蹄目,偶蹄目就是能除2,所以吃个羊蹄儿的时候看一眼,让大家就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他有这个分类(概念)了以后呢,就可以使他的知识结构化,一旦知识变成结构化了以后,他就搭出了一个基本的一个知识的基础框架。

他问的问题就有意思了,他会先问这是什么科的。这样的话,会使他以后不管见到多少物种,它都是一个结构化的方式,装在他的这一部分的长时记忆当中,那它就有个积累的过程,相对它的文件处理的很好,他随时都可以拉出来做,然后就可以触类旁通。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

动物有N多个科,植物有N多个科,每个都有不同的(部分),这个时候再去动物园,再去植物园,升级了,不是郊野了,而是看已经有人帮你分好类的,对应的这种博物的环境,你就开始逐渐往自己心里去对了,那他可能就又产生了对生命的深一层次的一个觉知~

从分子与基因层次

认识生命的本源

再往上走,就可以从它的一些分子证据,甚至到他的基因组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相当于第三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就是我要确认是它的本源了,我要研究这个科到那个科,他俩原来多少年前是一家的,为什么分出来?这两个科之间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异同?

就像我们看见这些猫,可能正常看猫就是猫,宠物店的人必须知道宠物的物种上他怎么分,那我们在网上要去研究,它背后的遗传和分化史是怎么出来的,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再往上追,就追它的祖先是什么,然后再看它的近亲是什么,然后就比猫科和犬科这两个之间有什么异同。

其实这种比较本身就是我们研究,特别是宏观生活当中一个最重要的事情。

总的来说,就是如何去格物,今天的格物是什么,生命科学什么是格物,举个例子,王阳明有一天站在竹子面前,定定地看着一个竹子,就这样看了很多年呢,那也是格物。

比如学英语,你肯定是从字母开始,然后就是单词,当然在之前你要去练,又因这事可以去听,这个一般家长都知道,然后开始看简单的泛读,然后到精读,然后再看不同的语境。

生物怎么学?大家没有人说过生物怎么学,这其实不就是相当于生物的小九九,你至少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是有界、门、纲目科属种,然后有动物界、植物界,然后还有微生物,然后你才告诉他,病毒只是微生物界当中的一个边缘的物种,甚至它是不是生命,这个大家还是有讨论和争议的。

这样的话,孩子就能弄明白了,原来新冠病毒和人类本身两个之间,还是有着相似的。

你必须告诉他,知识就是知识,知识创新后,可能就会是科学,因为科学是无用之用,不是说咱们今天看得见的科学才是科学。它仅仅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在过程中的一个要素。

人人都可以去学习科学,都可以在自己已知的边界上去拓展科学。

大家可能对科学有一个误会,就是觉得科学等于真理,我们现在可能把这个科学跟正确画上等号。

科学,首先就不是个形容词,所以不科学这句本身表达就是有语病的,科学是一种现象,假定昆虫都是六条腿儿,我们蛛形纲都是八条腿的,我们多足刚纲例如蜈蚣、马陆这些可以几十条腿,几十对腿,这都没问题。

但是如果你现在找到一个七条腿的物种,并且它可以稳定的,比如他可以一代代地繁衍,这就在科学上推进了一大步,这就是发现新物种。

发现新物种是什么意思?只能是科学,只是这种科学大家觉得这有什么用呢?好像也没多大用,但它也是科学,所以无用之用很多都是科学。

所以如果我们告诉孩子们,你想当科学家,你可以把你知道一个知识点讲出来,但全班同学都不知道的东西,你只要能这么一件事,每天讲出来,他们都不知道,你就是“科学家”。

比如说,他带头养出一只蚕,那他观察到了这个蚕的一个全过程,他知道这个蚕原来还有一龄、二龄、三龄、四龄这样过来,然后每一龄蚕有什么特点,那可能就给他埋下了一个很好的种子。

这些事情不就是法布尔《昆虫记》,不就是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不就是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大家都是在幼年的时期,只不过他被正确的启蒙了,这恰恰就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了。

好了,今天的内容分享到这里,我是卧猫剥洋葱,一个爱分享的心理博主,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共同进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