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霸气的新路名诞生,在太原坊间传开。这就是横空出世的晋阳大道,首次亮相便上演了“一吃三”的格局,成为太原两千五百年建城史上,首个用道来命名的标准地名。它的背后蕴藏着不少故事。
规划施工的西中环南延现在叫晋阳大道根据太原市6月中旬公布的新路名,经实地勘察、公示、研究,批复对晋阳大道正式命名标准地名。与其相关的两条道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晋祠路变更起止点、刚诞生5个月的西中环南路取消。
晋阳大道位于晋源区,南北走向。北起西中环路南中环街口,南到高速公路姚村连接线,全长17.5公里,路面宽度为30至50米。提及这条路为什么叫晋阳大道?是由于在道路规划设计改造之初,就是要打造串联西山沿线景区的旅游快速路,规划施工时叫西中环南延,盖掉了原来的晋祠路,显然这路名没有晋阳大道富有历史内涵。
说起这条改造的旅游快速路,途经晋祠、古晋阳城遗址、明太原县城、太山、龙山、太原植物园和晋阳湖等景区,基本沿原来晋祠路走向,提升了道路等级。太原年建城历史的第一座城,是春秋时期赵简子在晋水之北建造的晋阳城;到后来最鼎盛时期成为唐朝的晋阳城,号称北都,那时俗称北京;后来宋朝攻打民风彪悍的晋阳城,遇到民众顽强抵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气得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水灌晋阳城、削平系舟山的龙头,誓要斩断龙脉才能稳住他的江山社稷。晋阳城面积是现在复建明太原县城的4倍,岁月沧桑经历了辉煌和悲壮。
晋阳曾经是太原的历史老地名,但自从晋阳城被毁后,就没有再成为太原的地名。尽管在汾河以东有一条晋阳街,但它与古晋阳城没有一点儿关系。《太原史话》记载,晋阳街这一带原来是耕地,年盖起晋生纺织厂(山西针织厂前身)后,才形成街道,时称晋纺街;年更名为晋阳街,与古晋阳城距离很远,一个河东、一个河西,这样的更名有些生拉硬扯牵强。
与晋阳街相关的老厂门以晋阳古城内涵入地名理所应当,但晋阳街已经在几十年前命名到汾河以东,有悠久历史不宜更名,这次将改造的晋祠路南段、西中环南路及S省道晋白线,整合命名为晋阳大道,也是为了避免与晋阳街重名。晋阳大道和晋阳街的专名完全相同,仅仅是通名不一致。如果按照南北走向以路取名,晋阳路容易与晋阳街混淆,而叫做大路也没有这样的惯例。其实,西山是吕梁山系云中山脉的延伸,叫云中路也未尝不可,只是无法体现晋阳城的地理标志字眼。
唐朝的晋阳古城几千年来,太原地名的规制里并没有“道”,而是以街、巷、里为主,后来扩展到街、路、巷、条、里,此次在地名里引入“道”,可以说破了先前的地名老规制。这是太原历史上在地名的通名中,首次引入“道”的称谓。官方解释,晋阳大道是为提升城市地名文化内涵,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增添地名光彩而得名。
晋阳大道随着晋阳大道的诞生,晋祠路也宣布变更起止点,由原来北起迎泽大街、南至晋祠,长19.47公里;变更为北起迎泽大街、南至冶峪河北沿岸,只有8.4公里长。对比发现,整整11公里的晋祠路南段,从此划入了晋阳大道。另外,还有一条西中环南路,这条刚刚在今年1月命名的新路名,北起西中环路、南至晋祠路,长米,才过了半年便被晋阳大道兼并了,可以说搭上高大上的名字,一下子体验乌鸡变凤凰的感觉。不过,难免又一个悲剧发生了,晋祠路缩线后,就去不了晋祠了,那么仍叫晋祠路,是不是会误导游客?莫非晋祠路也需要改个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