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名字由来
垦利域地,由西汉(公元前~公元25年)以后黄河淤积退海而成。区域西半部,元末明初已有居户,大部分村落建于明、清两代。区域东半部,20世纪初始有人烟,大部分村落形成于30年代,有的村庄则在40年代解放后始成。年9月,垦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为建置之始。年,垦区正式称垦利县,因县域曾被称作垦区和利津洼而得此名。
垦利区今隶属于山东省东营市。
黄河图
黄河自西向东在垦利区入海,万里黄河由青海曲麻莱县一路东流,经过个区县级小城,最终由山东垦利区奔流入海。这是黄河干流系列文章最后一篇,同样的黄河水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但无论是何种文化同样灿烂无比。追随黄河脚步从涓涓细流到大河大江,似乎这就是人生。黄河母亲值得每一个华夏儿女去呵护,去了解,我们应该知道她停下的每一个脚步,孕育的每一个小城。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
黄河入海口生态农业观光园位于黄河口旅游南线的中段、东营市垦利县西宋乡东北部,是东营市规模最大的观光园区、市郊重要的游憩休闲地。
观光园以万亩蜜桃园、冬枣园、芦苇荡、大水面等自然景观为依托,观光园主要由入口引景区、生态采摘区、休闲娱乐区、龙湖度假村四部分组成。
目前生态采摘区的果蔬精品园、绿荫长廊,入口引景区的榕树大门、欧式大门等一期工程已全部竣工。陶渊乐园项目由外商投资兴建,目前已基本竣工,建设内容包括迷宫、怪屋、独索桥、空中飞人、晃板桥、情侣渡等20余个游乐项目。
(新增)龙湖景区是垂钓场、休闲养殖区、嬉水区,集观光、旅游、游览、休闲、度假、垂钓为一体的自然生态型风景名胜区。
凤湖风景区位于西宋乡政府北侧,南靠老黄河大堤;凤湖总面积亩,湖内有观光桥一座,水深平均2米,常年不竭。主要建设项目包括垂钓场、跑马场、嬉水区、民族餐饮区,集观光、旅游、游览、休闲、度假、垂钓为一体的自然生态型风景名胜区。游览整个景区大约需要3个小时。
民丰湖
民丰湖位于垦利新城区,占地面积亩,取“物阜民丰”之意,距离东营市东城、西城各8公里,区位良好,交通便捷,北接行政新区,建有三星酒店、外商俱乐部、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依规划将建植物园、儿童游乐场和水上乐园,通过龙吟溪与溢馨公园呼应,旨在打造休闲、度假、娱乐多功能综合性景区。
民丰湖水面面积76万平方米,其中主湖70万平方米,附湖6万平方米,盘龙岛占地4万平方米,岛上主要有龙门塔、休闲茶室等景点。民丰湖四周建有三元塔影、月台揽胜、卧龙桥等景点。
其中,卧龙桥为十一孔桥,跨度为米,高度为16.85米,其形状像一条巨龙卧在水面上。从远处看桥、河、湖、塔相映成趣,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全天免费开放)
天宁寺
天宁寺文化旅游区,位于东营垦利区城西部,是天宁湖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天宁寺、森林公园、民俗文化街、百龄园生态公墓、敬老院、佛学院六大区块。
其中,天宁寺主要建设三个区:寺庙建筑区,由大雄宝殿、舍利塔及周围环绕的偏殿组成;生活服务区由僧房、居士房以及配套设施组成;佛教文化宣传区由佛教文化展览区和步行街组成。拟打造集民俗工艺品展示、文艺演出、地方风味小吃为特色的庙会景观聚集地。
森林公园以“滨河佛教文化生态旅游胜地”为定位,以佛学文化为核心,以乡村旅游为重点,拟打造为人们熏习佛法、修身养性的重要场所。
敬老院定位于打造“田园式高档养老社区”,建筑风格以中式建筑为主,采取单户、别墅式设计,提供医疗、餐饮、保健陪护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佛学院致力于佛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打造中国佛教专门人才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
民俗文化—红光祭海节
东营市垦利县位于黄河入海口,是母亲河千百万年孕育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一方沃土,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部位,垦利县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自明末清初就有住户,受民俗文化的影响,很多传统民间风俗在这里广为流传,祭海节就是其中之一。
红光新村是东营地区从事海洋捕捞渔民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村庄。追根溯源,祭海的历史有余年,期间受历史影响可查证的有余年的历史。这一习俗在雍正年间到民国期间达到鼎盛时期,后来逐渐衰弱,改革开放后部分地方又开始盛行,红光新村尤为兴盛,现在已沿袭成为民间习俗。历史上每年3月18日前后,这个小渔村的渔民们就会沉醉在一种虔诚、神秘而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比过年还热闹。因为“谷雨”百鱼上岸,渔民出海作业从此开始,祭海在此时也最隆重。
红光新村的“祭海节”又称“开海节”、“开洋节”,由神父祭祀选一个黄道吉日,将渔网抬上船,然后开始祭海,祭完海后,便正式出海作业,进行远洋捕捞活动。因山东沿海各地邻东海,龙王庙里全部都供着东海龙王敖广。神话传说中,龙王是水族之王、水族总管,民间认为:江河湖海,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王的存在。龙能生风雨、兴雷电。渔民们祭海用黄酒还有个美丽的传说:用黄酒是因为渔民戏称海中捕鱼是与龙王相斗,黄酒颜色混沌,龙王爷喝了眼睛看不清而“推倒庄”,让渔民满载而归。祭海期间,都要来龙王面前烧纸,贴对联,放鞭炮,祈求龙王保佑出海平安丰收。随着南北海上商贸活动频繁交流,妈祖文化也渐渐传入渤海湾一带,还要再拜一下海神娘娘、孙仙姑、赶鱼郎等。
地方特产—佛头寺黑陶
黄河口黑陶是黄河流域生活文化的精华,因为黑陶起源地是垦利县胜坨镇佛头寺村,所以也叫“佛头黑陶”。佛头寺村拥有黄河最下游独特的天然红淤泥,是烧制陶器的上乘原料。佛头黑陶已有多年历史,采用的原料是地下十多米深层黄河自然落下的红淤泥,是由当地艺人结合传统泥陶工艺开发生产,是“火”与“土”的结晶。
相传明洪武二()年,山西移民李元成、李元通来到黄河入海口处定居。他们修建茅屋,挖土筑灶,开始了刀耕火种的日子。因为无钱购买生活所需的器皿,他们就想出了用黄河淤泥自己烧制的主意。
黑陶原始的制作工艺相当简单。在地上固定一根木桩,木桩顶端有一尖顶铁柱。铁柱托着一个锅盖大小的圆盘。为防止圆盘倾斜,取一废旧木车轮轴头固定于圆盘中央,然后套在木桩上。制作时,一人用脚猛蹬木盘的边缘,使其飞速旋转起来。工匠将调制好的泥料垛在木盘上,随旋转的力量,用手将泥料捋制成各种形态的器皿。脱制成形的生坯置于阴凉处风干后装窑烧制,熏蒸数日,泥坯即成瓦性,也就是人们常用的盆盆罐罐。
这些自制的泥陶价格低廉,又结实耐用。用泥罐盛放汤粥,送到田间晒上几个时辰不会变馊。因为这些特点,所以佛头寺的泥陶远销当时的滨县、蒲台(今博兴县)、海丰(今无棣县)、沾化、阳信、利津一带,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流传的歇后语:“佛头寺的黄盆——一套一套的”,可见佛头寺泥陶在黄河口一带的影响。
后序
垦利是黄河三角洲的顶点所在地,是黄河入海的地方。正常年份,黄河每年携沙造陆2万亩左右,使垦利成为全国“生长”土地最快的地方,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黄河入海口附近有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典型、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
大美山东、大美东营、大美垦利欢迎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