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导师化身主持人,引导参与者辨认植物。荆淮侨摄
由于人类无休止的索取,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年的地球,生物多样性锐减,病毒肆虐,其中X病毒已经感染了全球人类的1/3,而且感染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巨大的危机笼罩着全人类。
科学家发现需要寻找一种抗病毒成分K,才能抑制X病毒。Z植物中含有大量的抗病毒成分K,但在几十年前已经灭绝。据文献记载,Z植物最早由武汉植物园的C科学家发现并命名,而且在武汉植物园不仅留有模式标本,还被成功保育,于是他们决定穿越回年,在武汉植物园寻找Z植物。
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一场剧本杀的故事背景。刚刚过去的周末,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园区中,上演了这场《打造自然方舟》的剧本杀大戏。参与者以植物学家的身份,过了一把“科考瘾”,同时也对科学家的工作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玩一场自然主题的剧本杀是什么体验?
周末,约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剧本杀,是当下年轻人最热门的社交方式。“有趣的剧情和逻辑推理过程”是这种形式最吸引人的地方。
“我们所做的,是一场披着剧本杀外衣的自然教育体验课。”武汉植物园科普开放中心工作人员陈长丽告诉《中国科学报》。
通常,剧本杀的流程是:先研读剧本,揣摩所扮演的人物角色性格,然后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开启任务;在推理与选择中,推动故事走向,演绎不同的结局。
“与一般的剧本杀不同,普及科学常识并讲述科学家故事是我们想要在这场活动中更突出的内容。”陈长丽说。
由于是首次尝试这一形式,为了确保效果,武汉植物园的专职科普老师与相关自然教育机构展开合作,共同打磨剧本。完成了这版针对青少年层次的剧本,将植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这一领域资深科学家的植物调查经历融入其中。
这个剧本的故事主线有多个任务,其中一项就是寻找辨认Z植物。“事实上,这个目标植物寻找的过程,脱胎于植物学家野外科考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植物资源调查’,这一情节则来自武汉植物园原主任、植物学家陈封怀的经历。在武汉植物园创园之初,年近花甲的陈封怀多次赴深山老林进行野外考察。希望通过野外科考,让学生体会老一辈科学家的开创精神、奉献精神和工作态度。”武汉植物园科普老师曹承娥介绍。
剧本设定中,Z植物家族有多个物种,而且有些外形长得很像,需要聚焦到Z植物所在的科和属才能确定物种。这一设定放在了武汉植物园的本草园,通过了解植物的分类学知识,参与者能对一些物种进行科学鉴定。
在活动最后,学生们找到了Z植物,完成了拯救人类的任务。“但即使回到了过去,也改变不了Z植物灭绝的命运。”曹承娥说,这也是植物园作为“自然方舟”的现实意义。
能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新方式?
“自然方舟的概念,其实就是植物多样性的迁地资源保育。”武汉植物园副主任刘宏涛向《中国科学报》表示,既能向公众进行植物学科普,又能将老一辈科学家们创建植物园的艰辛历程展现出来,这是选择剧本杀这一形式的初衷。
根据《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年国内剧本杀市场规模预估超亿元,消费者规模或达万,超七成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业内甚至将年称为“剧本杀元年”。
植物学是一项需要经常在野外进行研究的学科,与野兽遭遇、面临各种危险等许多大众眼中的传奇经历,对许多科研人员来说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对于期待感受不同人生经历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植物学发展历程不算长。但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努力下,让我们在当下能免于从零开始的窘境。因此,将他们的经历写进剧本,让公众在特定的环境下,‘亲历’一遍科学家所面临的困境并做出选择,也就更容易理解科学家精神。”刘宏涛说。
自然剧本杀只是一次试水,仍需时间打磨剧本。后续武汉植物园还将不断完善,不仅有“穿越回过去的情境”,还有“面向未来的畅想”,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让公众了解植物、理解科学。
“当然,要开发出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剧本,也非一日之功。”刘宏涛表示,将科学普及、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剧本创作,为后续开展科学传播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希望有更多力量共同参与。”
(来源:中国科学报见习记者荆淮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