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字鹤寿,号彦恭。光绪十六年(年)庚寅五月十七日(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光绪二十六年(年)祖父陈宝箴去世后,全家迁往金陵。光绪二十八年(年)壬寅二月十五日(3月24日)不到十二岁的陈寅恪由江南陆师学堂的督办、大舅俞明震(母亲俞明诗之兄)带领,随长兄陈衡恪自费赴日本求学,进入当时刚由嘉纳治五郎创办的东京弘文学院就读。年回南京,又与五哥陈隆恪一起考取了官费留日,光绪三十年(年)甲辰十月二十七日(12月3日)从上海吴淞口启程赴日本,在弘文学校读高中。到年乙巳除夕(1月24日)留日三兄弟回国团年,春节过后陈衡恪、陈隆恪继续赴日深造,而陈寅恪因足疾留在家自习,年插班进入上海复旦公学,与竺可桢同班。
陈寅恪年秋由亲友资助赴德国留学,年在柏林大学研读语言文学,年入瑞士苏黎世大学,后因学费筹措困难,于年短期回国,在上海家中自修文史。年春赴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陈寅恪于年回国,先后任江西教育司派德国留学生考卷审阅官、北洋经界局局长蔡锷秘书、湖南公署交涉股股长。年冬由江西官费资助再次出国留学,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就读,期间具备了阅读八种语言的能力,尤其精通巴利文和梵文。年回国,次年由梁启超推荐,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导师,深受时任研究院主任吴宓器重。与梁启超、王国维并称“清华三巨头”。年娶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唐筼,二人育有三女,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
陈寅恪与夫人唐筼及三个女儿年秋陈寅恪随合并的西南联大南迁到昆明,年春被聘为英国牛津大学汉学教授,陈寅恪离开昆明经香港准备赴英国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迫暂留香港,期间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曾任中文系主任。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香港,陈寅恪辞职,后离开香港到广西桂林,先后在广西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任教。年抗战胜利后,再次受聘赴牛津大学任教,期间医治眼睛因手术后眼疾加剧,双目失明已成定局,陈寅恪失望地辞职,于年回国在清华任教。解放前去广州,拒绝了傅斯年去台湾的邀请,留在岭南大学任教。
解放后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致函邀请陈寅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陈寅恪辞而未就,继续留在中山大学任教,并向郭沫若推荐广东新会籍史学家陈垣代替自己。陈寅恪与王国维、陈垣等形成了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新考据学派”。陈寅恪独具特色的“诗史互证”是考据方法的创新,扩展了史料范围。
陈寅恪陈寅恪在文革中被迫害,遭受残酷折磨,珍藏的书籍文稿多被洗劫,年10月7日,陈寅恪逝世于广州。同年11月21日,夫人唐筼逝世。傅斯年就曾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江西修水陈寅恪与上海叶企孙、江苏宝山潘光旦、天津梅贻琦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陈寅恪还与广东新会陈垣并称”史学二陈“,二陈与江苏无锡钱穆、常州吕思勉并称”前辈史学四大家“。
生于长沙的陈寅恪,祖籍江西义宁(今修水)桃里竹塅,属江州义门陈氏分支,光义堂竹塅陈氏。江州陈氏陈旺的十世孙陈魁(进士)携眷自江州迁汀州,为入闽始迁祖,陈魁有五子,崑、崙、嵩、岳、峰,居福建宁化石壁陈德村,陈魁五子陈峰的十二世孙陈中兴有十二子,其中十一子陈扶桑自宁化迁居广东潮州,后又从潮州迁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来苏乡中都林坊,陈扶桑为上杭始迁祖。扶桑公的十二世孙陈文光,字君里,号斗垣,其子陈腾远于清雍正十一年(年)迁义宁州泰安安乡十三都护仙坑(又名护仙源,今名乌沙坑),陈腾远为义宁竹塅陈氏始迁祖。
字派:文远克规观,三恪封虞侯。
世系:
陈文光(字君里,号斗垣)——陈腾远(字公元,号鲲池,娶宁州处士何觐光次女)——陈克绳(字显梓,号绍亭,一作韶亭,建凤竹堂)、陈克调、陈克藻、陈克修——陈规钫(何出)、陈规镜(谢出)、陈规镐(何出)、陈规鋐(又名伟琳,字琢如,号子润,谢出,精通医术,捐建梯云书院,与兄规镐倡办泰乡团练。妣李氏)——陈树年(谱名观瑚,字六殷,别字滋圃,随父组织团练,以功赏戴蓝翎,以同知选用,妣张氏)、陈观瑞(字长复,三岁以痘殇)、陈宝箴(谱名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咸丰元年辛亥恩科举人,随父组织团练,以功候补知县,曾任湖南巡抚。建书楼”四觉草堂“,妣黄氏)——陈三厚、陈三嶷(兼祧叔父观瑞为嗣)、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在长沙王闿运等人结碧湖诗社,原配罗氏、继室浙江山阴俞明诗)、陈三畏(字仲宽,兼祧伯父观瑞为嗣,福建安溪知县)——
雍正三年(年),宁州知州刘世豪(南京人)为解决当时还是棚民的客民(客家人)入籍问题,在宁州客民另设一个都,叫怀远都,宁州境内的客民被编为四都八图八十甲,自此凡是课习满五年的客籍童生都被准许以”宁远籍“参加科举考试。因此才有后来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参加咸丰元年辛亥恩科乡试并中举成为竹塅陈氏第一位举人。咸丰十年陈宝箴曾到京城参加会试,但未中进士。陈宝箴与京城名士龙阳易佩绅(字笏山,一字子笏)、武宁罗亨奎相交甚好,并称为“三君子”,陈宝箴还和罗亨奎结为儿女亲家,陈宝箴长子陈三立娶了罗亨奎的女儿。陈三立是光绪十五年(年)进士,与浏阳陈长橿同科进士,是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与湖南浏阳谭嗣同、江苏宜兴徐仁铸(户部侍郎徐致靖之子)、陶葆廉(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陈三立绝食五日,义愤而亡。
陈寅恪父亲陈三立(散原老人)陈三立——陈衡恪(字师曾,号槐堂,又号朽道人,罗出,娶范当世之女范孝嫦)、陈隆恪(字彦龢,行五,俞出,东京帝国大学财商系毕业,娶俞婉芬)、陈寅恪(俞出)、陈方恪(字彦通,斋号屯云阁、浩翠楼、鸾陂草堂,行七,又称“陈家老七”、“彦老七”,俞出)、陈登恪(字彦上,俞出,复旦、北大毕业,曾留学法国,曾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与刘永济、刘博平、席鲁思、黄焯并称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娶贺黔云)、陈康晦(女,俞出)、陈新午(女,俞出)、陈安醴(女,俞出)————陈封可、陈封怀(衡恪次子,号时雅,曾留学英国,有“中国植物园之父”之誉)、陈封雄、陈封举、陈封邦、陈封猷;陈小从(女);陈流求(女)、陈小彭(女)、陈美延(女);陈星照——
年七岁的陈寅恪兄妹合影年秋直隶布政使陈宝箴被任命为湖南巡抚,全家由湖北武昌迁湖南长沙。年春在湖南巡抚署后花园“又一村”陈寅恪兄妹五人第一次合影。从左到右分别是:妹妹陈康晦(4岁)、五哥陈隆恪(9岁)、妹妹陈新午(3岁)、七弟陈方恪(6岁)、陈寅恪(7岁)。
年陈寅恪兄弟与祖父陈宝箴及陈封怀从左到右分别是:七弟陈方恪、陈寅恪、四哥陈覃恪(叔父三畏之子)、祖父陈宝箴和陈封怀(衡恪次子)、大哥陈衡恪、五哥陈隆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