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成立,这也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座国家植物园。至此,我国分别在一北、一南率先设立并揭牌运行2个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共有植物园接近个,目前仅有北京、广州两座城市的植物园跻身“国家队”。全国第二座国家植物园,为何选择广州?
广州,素有“花城”之称,是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广州,四季鲜花飞扬,品种繁多。同时,作为广东省首个获批的国家森林城市,广州现有林地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41.6%,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更重要的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也在广州。建于年的华南植物园,是我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保护机构之一,素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美称。这里不仅是能观赏到各种神奇植物的乐园,还是承载着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的宝藏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升级为国家植物园后会有何变化?“不久后,大家能够看到更美的国家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未来植物园将以热带和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优势植物和特有植物为对象,迁地保育物种2万种以上(含华南濒危植物的95%,有种经济植物),科学研究继续位列全球植物园前列,年游客人数达万人次,大规模开发2种经济植物,综合实力进入世界植物园前列。
国家植物园的核心功能是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科学传播、资源开发和利用、公众游憩。根据规划,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华南植物园科研区、展示区及周边市政设施纳入规划范围,核心功能区规划总面积公顷。对标世界一流国家植物园标准,基于科学内涵、生态引领、文化传承理念,完善华南国家植物园规划布局,突出功能完整性和热带亚热带植物种类覆盖广泛性,切实保障国家植物园功能需要。
做好濒危植物保护
7月4日,记者在华南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的育苗大棚看到,一盆盆矮小的植物开着娇嫩的小白花,长势喜人,它的名字叫怀集报春苣苔。目前该物种野外个体数仅存几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对36种濒危植物进行野外回归,这其中就包括怀集报春苣苔。”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宁祖林说,怀集报春苣苔是我国苦苣苔科最为稀有的物种之一,仅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梁村镇一处喀斯特洞穴处发现,年首次被发现时仅约株。近几年,科研人员发现怀集报春苣苔个体数急剧下降,为了加强保护,华南植物园加强野外种群调查和引种收集,如今华南植物园已经实现人工繁育并建立起迁地保育技术体系,可在较短时间内繁育出大量优质种苗。
迁地保护并不是简单地把植物挖过来栽在植物园里,而是指通过人工途径,将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从原产地迁往其他地域的专业机构(如植物园、树木园等)予以保护,也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
怀集报春苣苔只是华南植物园保护珍稀物种的一个缩影。麻栗坡兜兰、聚石斛、海南黄花梨……众多珍稀濒危植物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得到保育。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已成功实现了杜鹃红山茶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
任海表示,未来华南植物园将会参与全球和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实现植物保育2万种以上目标,跻身世界前列,其中经济植物种,华南珍稀濒危物种95%的种类得到有效迁地保育,为绿色发展提供源头植物资源。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育活植物种(含种下单元),其中珍稀濒危植物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种。
“未来在建设更高层次的植物园平台上,可以把优异的种质保护起来,建立种子基地和基因库,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培育出更好的品种,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所长徐大平说。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今年年内华南国家植物园将有机会推出2种改良后的经济植物——鲜果枸杞与三叶木通。
攻克“卡脖子”难题
跨越橡胶栽培技术“禁区”、选育优质高产杂交水稻、组培“香蕉试管苗”……不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作物都与华南植物园历年来的研究成果有关。
在世界植物园发展史中,经济作物曾经一度成为主导,许多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植物,最早的引种和科学研究都是在植物园完成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橡胶这一战略物资被列入禁运名单。我国热带、亚热带大部分处于北纬18度以北,属于国际惯常认为不宜种植橡胶地区(北纬17度以北不宜种植橡胶)。为发展国民经济、突破封锁,党中央提出要尽快尽早发展我国的橡胶事业。“橡胶北移”科技攻关项目应时而生。
据记载,年起,华南植物园就开始了对橡胶树的研究考察、采种育苗工作,年,老一辈科研人员郭俊彦、林植芳、刘鸿先、唐友林、梁志贤等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了三叶橡胶树抗寒生理研究工作,为热带经济作物三叶橡胶树的北移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过国际公认的在该技术传统领域的“禁区”,我国首次证实了橡胶可在纬度稍高的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地区生长,创造了世界橡胶树栽培史上的奇迹。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作为此项科技攻关任务的参与单位之一,“橡胶树在北纬18度到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获得了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的荣誉。至年底,全国橡胶栽培面积达万亩,在全世界41个种植橡胶国家中,产量名列第五位。
同时,华南植物园还成功选育出了我国杂交水稻品种中第一个米质属特二级的杂交稻品种——博优。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小川认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华南植物园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李小川指出,华南国家植物园所在的广东地区,在林木种苗绿化产业方面,其推广和利用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在花卉产业方面,广东以5%的种植地占全国13%的产值,成绩也相当显著。而作为广州本身而言,在植物保育、植物创新和植物种类的新技术领域,都处于全省的领先位置,这对于城市不同产业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有利于南药企业和乡村企业的物种开发利用。
承担科普教育使命
盛夏时节,正是莲花盛放的时候,记者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看到了一种特殊的莲花。池中央,大大的叶片铺在水面,边缘卷起,像一个个翠绿色的大圆盆浮在水面,这就是拥有世界上最大圆叶的植物——王莲。更令人称奇的是,王莲莲叶可安全承载体重达70公斤的成人。
而这样的神奇生物,在植物园只是冰山一角。茂密的参天大树、静谧的小桥流水、奇异的热带雨林……记者在展示区看到,这里既有“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的岭南园林风格,又有以龙洞琪林为代表的自然园林基本格局,还有以温室群景区为代表的现代栖息地造园风格。在植物园逛一圈下来,人们不仅大开眼界,还能收获一些生物知识。
作为全国最早的科普教育基地之一,华南植物园自年9月底首次对公众开放,由此开启了科学普及工作,也一直将科学普及作为植物园的重要使命。
在广州市民和不少游客心里,华南植物园已经是广州一个充满特色、独一无二的“地标”。广州市民朱晓桦说:“平时放假就很喜欢带小孩来植物园亲近一下自然,这里有很多平常看不到的神奇植物,比如今天看到的王莲和兜兰,当然很期待看到华南植物园升级为国家植物园后的变化。”
华南植物园展示区占地公顷,拥有木兰园、姜园、棕榈园、兰园、药园、温室群景区等38个专类园区,迁地保育各类植物1.7万多种(含种下分类单元)。优美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成为广州市重要的观鸟观蝶观虫胜地。全年可观察到的野生鸟类达多种,蝴蝶多种,也是广州市区内少数夏夜赏萤火虫的绝佳场所。每年游客量达多万人次,其中青少年20多万人次,成为公众接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场所。
“作为4A级景区,华南植物园占地接近4亩,还有部分地区并没有开放。未来,园区内已开放的区域将建设得更加美丽,没有开放的区域也将开发出来,让广大人民群众参观游览。”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主任王瑛说,去年华南植物园游客达到万人次,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目标客群不仅是广州本地的游客,还有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
华南国家植物园将通过改造科普场馆及标识系统,使年游客数上升至万人次以上。除了承担文旅方面的功能,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还会建有高水平专类园,将建成国家战略植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基地、国家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等。(本报记者庞彩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