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植物园 >> 植物园介绍 >> 正文 >> 正文

九江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20

来源:植物园 时间:2022/10/6
白颠疯图 http://baidianfeng.39.net/a_zjwd/190603/7190092.html

《九江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年)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四)空间布局

三、推动支柱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全力打造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

(二)全力打造国际旅游名城

(三)全力打造区域性商贸消费中心

(四)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四、推动成长型服务业高品质发展

(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提升

1.现代金融

2.电子商务

3.高端商务

4.人力资源

5.科技服务

6.工业设计

7.节能环保

8.服务外包

(二)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

1.健康养老

2.文化创意

3.体育服务

4.教育培训

5.居民服务

(三)积极培育服务新业态新模式

1.平台经济

2.共享经济

3.体验经济

五、加快实施服务业发展重大工程

(一)数字赋能升级工程

(二)产业融合促进工程

(三)消费提质扩容工程

(四)服务标准提升工程

(五)服务品牌打造工程

(六)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七)服务环境优化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二)创新要素供给

(三)强化项目支撑

(四)加强考核统计

前言

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扩大内需的“加速器”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四五”时期,是九江打造新型工业重镇、打造国际旅游名城、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和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跨越发展期,也是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重塑竞争优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是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举措。

为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质高效、富有活力的高质量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提升全市服务业发展规模、层次和竞争力,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国家、省、市关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部署要求,根据《关于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年)》《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九江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九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布局、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指导九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也是编制服务业细分领域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九江始终坚持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同步发展,服务业发展态势积极向好,总量规模持续扩大,新兴业态蓬勃发展,载体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量规模跃上新台阶。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84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年均增速达到9.2%,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5.6%,较“十二五”末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逐步提高。年,服务业税收收入达.26亿元,占全市税收比重达47.5%,较“十二五”末提高了4.3个百分点。年,全市服务业就业人数.5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37.43%,较“十二五”末提高2.56个百分点,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

——产业结构实现新突破。“十三五”期间,以航运物流和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逐步形成。年,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18亿元,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例降至14.4%以下,九江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5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到61.04万标箱,在长江22个港口中由第12位升至第8位,九江航运交易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区域性航运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年,旅游综合收入达.44亿元,较年实现翻番,“悠然庐山·魅力九江”的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科技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教育医疗、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业态加速涌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经济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十三五”期间,九江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更加紧密,服务业内部不同领域实现更加高效融合。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九江经开区成功获批省级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实现交叉融合,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融合业态蓬勃发展,成功创建3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分别建成1个市级和12个县级农产品电商运行中心,成功打造乡村铺子、浔农汇、三品电商、村村通服等特色自营平台,武宁县、永修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十三五”期间,九江积极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持续加大服务业平台载体建设力度,服务业发展平台建设驶入“快车道”。“一南一北”[1]“一东一西”[2]“一县一园”[3]科创平台体系基本搭建完成,累计新增创新平台(载体)家,其中国家级17家、省级67家,共青城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获批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基地。服务业主体和发展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综合保税区、进境商品指定口岸、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重量级发展平台相继获批,人力资源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等载体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浔阳区获批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至年,成功认定9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20家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

——发展环境得到新改善。“十三五”期间,九江陆续出台了促进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体育健身、健康养老、数字经济等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文件,在加强要素保障、推进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支持,服务业发展环境更加优越。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庐山“市局合一”管理体制正式运行,庐山西海、八里湖新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国旅游城市等服务业相关荣誉。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服务业“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服务业准入门槛降低,审批手续更加简化,基本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办”。服务业社会信用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成效凸显,实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九江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期和关键期,也是九江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加速了现代服务业与一二三产业的创新融合,推动共享制造、跨境电商、智慧医疗、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等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理念不断渗透到各行业各领域,数字经济成为引领服务业提质扩容、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构建,我国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促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不断被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加速产业化和规模化,科技服务、现代金融、健康医疗、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深化。“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提出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文化旅游、商贸消费、数字经济等为主的绿色低碳服务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撑。九江政策叠加优势凸显,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大南昌都市圈等区域发展战略为九江现代服务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江海直达区域性航运中心加快建设,中国(九江)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进境商品指定监管场地等重量级服务业发展平台和中国旅游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一系列服务业发展相关试点政策机遇,为九江航运物流、文化旅游、商贸消费等服务业发展构筑了新优势。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加快重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市服务业“走出去”和“引进来”面临较大挑战。另一方面,区域竞争态势严峻,各大城市“抢人大战”持续升级,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沿海发达地区产生的“虹吸效应”[4],加速了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优质发展要素流失,一定程度上延缓全市服务业扩面提质步伐。此外,九江服务业发展增速放缓,旅游核心竞争力逐渐减弱,航运物流、商贸消费、数字经济等优势服务业的潜力尚未完全激发,总部经济、科技服务等高端服务业的规模效应还未凸显,现代服务业亟需的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不够强大,九江服务业转型升级仍面临巨大压力。

综合来看,“十四五”时期,九江服务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且机遇大于挑战,必须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创新发展、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为引领,推动九江现代服务业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的重要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思路[5],严格遵循市委“十六字”工作思路[6]和“三打造两提升”工作举措[7],围绕“再创九江辉煌、再现九派荣光”的总体奋斗目标,坚定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相结合,坚持以“建机制、引项目、育产业”为发展路径,以“大通道、大物流、大文旅、大商贸、大平台”为核心,全力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专业化、高端化、智慧化、融合化、品牌化发展,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规范发展,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质高效、富有活力的高质量现代服务业体系,聚力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全力打造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区域性商贸消费中心、国际旅游名城和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助力九江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多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优先补足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能力,积极推进消费扩容升级,全面提升城乡人文品质、公共服务品质、生态环境品质,以高质量的服务供给催生新服务需求。

——坚持质量优先、品牌引领。顺应服务业发展新方向和消费升级新趋势,坚持质量至上、标准规范,树立服务品牌意识,发挥品牌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聚焦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的高端服务领域,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产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塑造九江服务品牌新形象。

——坚持创新发展、跨界融合。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拓展服务业数字化场景应用,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及服务业不同领域间深度融合,形成有利于提升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服务领域改革,破除制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发展活力和潜力。加快推动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分工合作,鼓励服务业龙头企业在更广领域配置资源、开拓市场。

——坚持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利用好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充分发挥服务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同时注重发挥政府在规划、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实现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和集聚,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在公平竞争中提升服务业整体竞争力。

——坚持人才支撑、集聚动能。坚持人才作为服务业发展核心要素,深化跨江区域合作,深度融入大南昌都市圈,积极对接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全力留住本地人才、大力吸引外来人才、引进培育高端人才,将九江打造为人才集聚的高地。

(三)主要目标

到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服务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消费新需求的能力明显增强,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服务业不同领域深度融合,服务业市场化、专业化、高端化、智慧化、融合化、品牌化水平大幅提升,对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功能突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总量规模持续扩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亿元,年均增长8.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49.5%,对全市税收的贡献率达50%左右,成为全市税收的重要来源。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等主要指标实现持续增长,服务业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航运物流、文化旅游、商贸消费、数字经济等四大支柱型服务业快速发展,以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以健康养老、文化体育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平台经济、体验经济、共享经济等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业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数字金融、数字贸易等数字服务快速发展。

——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大交通集成、大物流集散、大文旅融合、大商贸集汇、大平台承载的开放格局基本成型,开放环境更优、活力更足、动能更强。投资贸易更加自由化便利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境商品指定口岸、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服务能力接近沿海发达地区水平,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节明显增多,全市服务贸易总额达到50亿元。

——发展环境日益改善。服务业“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最多跑一次”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政府服务和监管水平全面提升,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表1九江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目标

(四)空间布局

结合全市“一心两带三城多点”的城镇发展格局和“一带一轴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依托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服务业基础优势,按照“中心引领、错位竞争、集聚发展”的原则,加速形成“一核引领、两带串联、两翼支撑”(详见图1)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科学布局各县(市、区)服务业发展重点(详见专栏1),加速服务业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落地落实,全面推动九江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核引领。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包含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八里湖新区、九江经开区等。重点围绕中心城区“五大组团”建设,发挥中心城区人口、产业、资金等要素集中集聚的优势,充分利用区域航运中心、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境商品指定口岸等重大服务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航运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高端商务、科技服务、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旅游、商贸消费、文化创意、体育服务、教育培训、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夜间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将中心城区打造成全市服务业发展的引领核。

——两带串联。沿长江串联起瑞昌市、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等县(市、区),充分发挥临江、临城的优势,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区旅游、商贸消费、文化创意、教育培训、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夜间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长江沿岸服务业活力滨江带。沿昌九高速串联起德安县、共青城市、庐山市、永修县等县(市、区),充分发挥临山、临湖的优势,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旅游、商贸消费、健康养老、体育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夜间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昌九走廊服务业创新发展带。

——两翼支撑。即以东部滨湖板块和西部山地板块为两翼。东部滨湖板块包含都昌县、彭泽县、湖口县等县(市、区),发挥临港、临湖的优势,大力发展航运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科技服务、节能环保、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西部山地板块主要包括修水县、武宁县等县(市、区),依托丰富的绿色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消费、健康养老、体育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成生活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图1九江市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图

专栏1各县(市、区)服务业发展指引

浔阳区:坚持新兴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消费、文化创意、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夜间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濂溪区:主动融入区域航运中心建设,做大做强航运物流产业。发挥沿江滨湖、环山近城的区位优势,持续推进农旅、文旅融合发展,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打造沿江滨湖最美岸线景观带和环庐山特色休闲文化旅游带。重点发展跨境电商、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和商贸消费、文化创意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夜间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

柴桑区:积极融入“环庐山、大庐山、泛庐山”旅游圈、鄱阳湖生态旅游区,构建“全域全业全季”旅游格局。加快促进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商贸消费、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健康发展,打造赣北区域物流基地。积极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

八里湖新区:以浔阳现代都市风情和两湖生态景观为特色,推动“城旅融合、景旅融合”发展,加快创建国际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两大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发展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商贸消费、体育赛事、大健康三大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总部经济、夜间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

九江经开区:以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目标,加快培育航运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耦合共生。积极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服务业新经济,支持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瑞昌市:挖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潜力,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会展经济、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检验检测认证、人力资源、资产评估等专业服务业。围绕体育健身、文旅休闲、商贸零售、健康养老等领域培育有特色、有活力、有韵味的生活性服务业,提高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质量和效率。

湖口县: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主攻方向,在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数字贸易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龙头和骨干服务型企业,打造在长江经济带中有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消费、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打响“江湖两色·石钟千年”旅游品牌。

彭泽县: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三大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消费、健康颐养三大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发展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两大新兴服务业,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加快构建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庐山市:坚持旅游引领战略,围绕“山上做明珠,山下串珍珠”的总体要求,坚持“山上大景区、山下大本营;品牌在山上、潜力在山下”,以庐山为龙头,推动山城湖联动发展,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名山和国家级旅游名市。重点发展现代金融、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建设一批主体功能明确、服务水平较高、示范作用强的服务业功能区。

都昌县:积极招引培育设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消费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水平。

德安县:坚持以文化旅游为引领,做大做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消费、幸福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网红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高能级服务业园区平台,提高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水平。

共青城市:依托“一镇五园”[8]建设,重点培育壮大现代金融、人力资源、跨境电商、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五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时尚设计、现代物流、红色生态旅游、商贸消费、幸福产业等成长型服务业,打造全省新经济发展先行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永修县:以高质量建设吴城候鸟小镇和环云居山旅游为重心,推进永修景城融合、全域发展,打造成旅游、文化、教育、康养四业融合的旅游胜地,加快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擦亮永修全域旅游新名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绿色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商贸消费、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

武宁县:从打造“山水武宁”“庐山西海”特色优势品牌入手,推进“山、水、城、乡、文”联动,推动旅游业全域化、融合化发展。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为发展重点,配套发展检验检测、商务咨询、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及商贸消费、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生活性服务业。

修水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新发展乡村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等业态,打造全国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加快发展商贸消费、现代物流等服务业,积极培育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现代金融等新兴服务业。

三、推动支柱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全力打造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

围绕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聚焦“江海直达、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目标定位,积极构建生产、运输、仓储、流通、配送全链条流通网络体系,夯实“通”的基础、增强“运”的能力、提升“达”的层次,全力打造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到年,社会物流总额达到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降至14%以下,3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10家以上。

优化市域物流发展格局。基于区位交通、产业布局、资源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围绕健全“通道+枢纽+网络”的流通体系,加快构建“一核两廊、三枢纽多节点”的市域物流发展总体布局。一核是指中心城区,充分发挥物流枢纽和多式联运的产业组织作用,引领全市物流业发展。两廊是指沿江综合交通走廊和昌九综合交通走廊,服务于存量产业优化布局和增量产业集聚,将廊道优势通过物流枢纽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三枢纽分别是城西的九江港口型物流枢纽、城东的九江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以及彭泽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通过整合提升存量资源、科学规划增量资源,推进物流设施协同衔接、互联互通,实现“干支仓配”一体化[9]发展。多节点是指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城乡三级配送网点形成的多层次、多功能物流节点体系,依托公路、水运、铁路、空运、管道、皮带等运输方式,推动物流服务覆盖全市、连通全国、走向世界。

大力推进航运物流发展。以彭泽港区、城西港区两大枢纽港区为依托,加快推进红光、上港、赤湖公用码头等港口、码头建设,积极完善疏港公路、铁路专用线、配套物流园区、货运站场等港口基础设施,推动瑞昌、城西、城东、湖口、彭泽五大港区协调发展、合理布局,提升港口通过能力和货物集散中转能力。积极拓展水水、水铁、水公、水空等多式联运模式,加快构建以港口为核心、公铁为配套的无缝衔的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打造江海直达的水水联运中心,引导“赣货浔出、入赣浔进”。加快构建多层次航运物流通道体系,密切与南昌、赣州、上饶、鹰潭、樟树港等省内港口联系,加强与武汉、岳阳、泸州港等长江中上游港口往来,深化与上海洋山及外高桥、宁波港、太仓港等沿海港口合作,尽快开通九江至日本大阪等国际近洋航线,稳定运行中欧班列,无缝对接“一带一路”,构筑出省出海出境开放大通道。积极推动“区港联动”发展,加快打通港口至综保区的快速通道,着力打造综保区“四大基地”[10],力争跻身中部地区综保区第一方阵。积极发展江海联运、集装箱、生鲜冷链等特色航运物流,依托九江机场适时发展空港物流。

创新物流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商贸物流,推动快递与电子商务、制造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城市快速消费品物流、农产品物流等服务,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供应链“链主”转型,打造现代商贸物流区域中心。大力发展工业物流,规划建设一批集仓储、配送、加工、电商交易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工业物流园。补足冷链物流发展短板,加快健全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重点推进德安县、共青城市、修水县、浔阳区等冷链物流园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建设,积极推动跨境冷链物流发展,创新推广“生冷+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11]等冷链物流模式。创新发展保税物流,依托综合保税区建设规模化保税仓库,开展国内国际货物中转、配送、采购和转口贸易等业务,打造连接国内国际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加快培育智慧物流业态,大力发展云仓、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以及零担专线[12]等共享物流新模式,加快打造一批智慧物流园区。整合快递物流资源,继续开展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全力推进市级分拨中心、县级配送中心和乡村末端配送站点建设,健全共仓统配的城乡高效配送体系,着力提升社区配送“最后一百米”和农村配送“最后一公里”服务能力,加快实现乡村物流集中配送网络全覆盖。

专栏2现代物流发展指引

(一)航运物流。围绕打造区域性航运中心,加快构建水水、水铁、水公、水空等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构筑出省出海出境开放大通道,积极推动“区港联动”发展,加快推进远洋、近洋、沿海、内河运输全覆盖。加快港口、码头、疏港公路、铁路专用线等航运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航运服务体系数字化、智慧化改造。至年,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3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万标箱。

(二)商贸物流。聚集区域高端商贸物流资源,依托通畅便捷的交通网络与客货运枢纽,重点发展批发业、大宗工业品运输等商贸物流业。做大做强商贸物流龙头企业,支持物流企业集团化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

(三)工业物流。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度合作,实现采购、生产、仓储、运输、销售一体化运作。大力发展与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纺织、建材、电子信息等产业配套的物流仓储和供应链服务。

(四)冷链物流。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园区和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以农产品、食品、生鲜水果、医药等为重点冷链物流,构建低温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五)保税物流。依托综合保税区发展保税物流业务,加快完善仓储、中转、分拨、配送等物流功能及商品展示等功能,打造连接国内国际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

(六)智慧物流。推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应用,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建设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物流企业信息开放体系和机制,强化物流信息开放共享。

(七)快递物流。整合城乡配送资源,推进市级快递物流分拨中心、县级快递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末端快递物流配送站点建设,培育专业配送服务机构,着力构建集约、智慧、共享的城乡高效配送体系。

加快物流产业集聚发展。按照“一个口岸、一个产业”模式,做大做强粮食、木材、肉类等进境商品指定口岸,加快申报进境水果、冰鲜水产、汽车整车等特定进境商品指定口岸,积极推动综合保税区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物流园区改造提升工程,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加快推进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重点推动九江狮子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基地、王家堡临港工业物流基地和红光国际港综合物流园区建设,把九江打造成“大进大出”“快进快出”“优进优出”的物流集散地。重点发展以上港九江港务公司为龙头的航运物流产业链、以新雪域为龙头的冷链物流产业链、以联商物流为龙头的商贸物流产业链、以宝顺快递物流园为龙头的快递物流产业链等物流产业链,争创省、市航运示范产业链、示范链主型企业。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加快推进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专业物流企业深度介入各相关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全产业链服务。加大物流龙头企业引进力度,鼓励大型货代企业、国际物流企业、国内一线物流集团等企业入驻,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在九江设立区域分拨中心。支持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盟合作、上市融资等形式实现规模扩张、资源集聚,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行业领先的大型物流企业,力争5A级物流企业数实现“零”突破。

健全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实施中小物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工程,积极打造集仓储、配送、包装、加工、商贸、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航运信息、陆运信息、城市配送信息互联互通。提升物流配送信息化水平,推动标识技术、智能分拣、无人机配送等数字技术在物流配送、仓储管理、园区运营方面的普及应用。巩固商贸物流标准化试点成果,持续推广应用标准化托盘、标准化周转箱、标准化周转笼等,以包装标准化推动包装的减量化和循环利用。大力实施绿色高效物流工程,鼓励和支持在物流设施建设、设备采购和物流服务中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设备、工艺和材料。

专栏3现代物流发展支撑

(一)打造一批口岸平台。持续推进综合保税区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推动综合保税区港口码头、汽车滚装码头等项目建设,继续完善冷链仓库、监管仓库、普通仓库等。积极推进九江港各港区对外开放,做大做强粮食、肉类、木材进境商品指定口岸,加快推动进境水果、冰鲜水产、汽车整车等特定进境商品指定口岸的申报、建设和运营。

(二)建设一批物流园区。重点推进九江红光国际港综合物流园区、高铁物流园、九江狮子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基地、王家堡临港工业物流基地、瑞昌临港综合物流园区、瑞昌林安国际商贸物流园区、联商(瑞昌)智慧商贸物流园、永修湖东商贸物流园、湖口工业物流园、网营物联智慧供应链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及九江城西综合物流中心、九江邮政集疏物流中心、九江城南工业物流中心、九江空港物流中心等16个物流园区建设。

(三)培育一批重点企业。积极引导上港物流、九江红光国际港、九鼎物流、联商物流、新雪域冷链物流等本地物流企业扩大投资、做大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申A”“评星”“申评省重点”。依托石油化工、现代纺织、电子电器、新材料、新能源等千亿产业集群,推进产业物流向社会化、服务化转型,在每个主导产业培育或引入1-2家专业物流龙头企业。

(四)实施一批物流项目。重点推进濂溪区中部化纤纺织物流园、九江经开区电子元器件智能物流中心、浔阳区深农(九江)农产品物流园、共青城粮食物流(产业)中心、庐山市粮食仓储物流和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园、都昌县轻纺物流园、赤湖航运物流全产业链基地、新钢物流等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江西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九江)项目。

(二)全力打造国际旅游名城

围绕打造“全省龙头、全国示范、世界知名”的国际旅游名城,坚持山江湖城联动发展、市域旅游一体布局,狠抓品牌、品位、品质,坚持景区旅游、城区旅游、乡村旅游“三箭齐发”,全力构建“1+4+N”旅游发展格局[13]。到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突破1.6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亿元,旅游产业综合增加值贡献率占全市GDP的18%。

优化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充分考虑旅游资源分布、交通区位条件、产业发展布局等因素,突出山、江、湖、城联动发展,加快打造“一心两核全域”的旅游发展格局。以九江城区为中心,加快完善城区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功能,突出城区游客集散中心和文创产品中心功能,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城市休闲旅游核心区。以庐山、庐山西海为两大核心,加快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开发世界级旅游产品,逐步形成山上山下、城区景区一体化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引领全域发展的旅游经济圈。坚持把九江全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打造,按照“抓点、连线、成面”的思路,推动山江湖城联动、观光与体验联动、文化与风景联动,加快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地、非遗“+文旅”活化创新地、研学旅游品牌高地,形成县(市、区)特色鲜明、差异发展、互补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推进旅游业态多元化发展。牢固树立“旅游+”“+旅游”理念,坚持景区旅游、城区旅游、乡村旅游“三箭齐发”,推进多要素集聚、多产业叠加、多形态组合,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体育等领域融合发展,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休闲旅游、体育旅游、游轮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业态,形成游山、玩水、品文、赏景多业态旅游格局。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引入一批具有世界级IP、自带品牌流量的旅游项目落户,加快推进渔乐方舟、蓝城康养度假村、世纪博纳影视城、浔阳古城、国韵文化城等大型文旅综合体建成运营,着力激活浔阳楼、烟水亭、琵琶亭、锁江楼等旅游地标,扭转“游客不落浔阳城”的局面。充分发挥九江山水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以吴城候鸟小镇、鄱阳湖江豚基地为重点,培育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充分利用古村古镇、田园景观、民俗风情等乡村旅游资源,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开发一批特色民宿、观光休闲、教育科普和农事体验等农旅项目,支持各县(市、区)打造一批农旅融合示范区、农旅特色小镇。以承办第十六届省运会为契机,加快开发水上运动、低空飞行、马术等一批特色体育旅游项目,打响瑞昌羽毛球、武宁网球、西海足球、庐山和赛城湖马拉松等体旅赛事品牌,推动“体育+旅游”跨界融合。

专栏4特色文旅IP发展指引

(一)景区旅游

1.生态旅游。依托名江、名湖、名山等绿色生态资源,深入挖掘鄱阳湖、长江、庐山、庐山西海等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内涵,打造集科普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名城。鼓励各县(市、区)发挥本地特色和优势,推出一批“花海游”“湿地游”“观鸟游”等绿色文化旅游业态。

2.文化旅游。持续推进“跟着课本游九江”“跟着诗词游九江”活动,依托浔阳楼、庐山瀑布、石钟山、白鹿洞书院等知名景点及陶渊明、袁隆平、雷发达等名人文化,开发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积极推进庐山文化与隐逸文化、田园文化、诗词文化等深度融合,打造九江文旅故事IP。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大力实施古遗址、古村落、非遗民俗文物等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工程,积极开展“非遗进景区、景区进非遗”活动。

3.红色旅游。深入挖掘红色历史资源,重点围绕德安万家岭大捷纪念园、赤湖游击队陈列室、武宁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修水秋收起义纪念馆、浔阳区甘棠湖“小划子”会议旧址、九江“南昌八一起义”策源地纪念馆等红色景区景点建设,做好红色文化的展览展示工作,加快推出一批优质红色旅游项目,打造一批红色研学、红色培训基地。

4.康养旅游。依托庐山避暑、温泉养生、中医药等资源,大力发展温泉、森林、滨湖、高山、避暑、中医药等休闲度假与康养旅游产品,建设一批产业要素齐全、产业链条完备、公共服务完善的旅游度假区、休闲度假酒店、温泉度假酒店(村)、养老服务中心、运动休闲基地。

(二)城区旅游

1.休闲旅游。整合和创新利用浔阳楼、烟水亭、琵琶亭、锁江楼、八里湖、甘棠湖等重点文化旅游资源空间,植入浔阳文化元素,点缀浔阳历史文化记忆。鼓励各县(市、区)根据自身文化底蕴、城市风貌、休闲设施、特色街区等开辟城市旅游线路。

2.体育旅游。推动“体育+旅游”跨界融合,支持开发水上运动、山地马拉松、低空飞行、马术、垂钓、自驾运动等体育旅游项目。打响瑞昌羽毛球、武宁网球、西海足球、庐山和赛城湖马拉松等体旅赛事品牌,积极申办庐山国际山地马拉松、全国羽毛球单项锦标赛、长江经济带网球赛、庐山登山越野赛等高水平国家、国际体育赛事,以赛事活动带动旅游发展。

3.游轮旅游。以游轮联航为重点,统筹推进港口旅游化改造及游艇码头等项目建设,丰富航运游船产品体系,推动游轮旅游产业发展。

4.工业旅游。依托铜矿、珠贝、酒等工业产业以及工业遗址,大力开发工业购物游、遗产游等工业旅游新产品。

(三)乡村旅游

1.乡村旅游。充分利用古村古镇、田园景观、民俗风情等资源,积极发展集农业观光、采摘体验、农家饮食及民俗风情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支持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开发一批特色民宿、观光休闲、教育科普和农事体验等农旅项目,支持各县(市、区)打造一批农旅融合示范区、农旅特色小镇,重点推进修河流域百里乡村旅游带建设。持续开展“最美民宿”评选活动,支持庐山、庐山西海、武宁等条件成熟的区域优先建设民宿集群。

唱响做实“庐山天下悠”品牌。按照“山上做明珠、山下串珍珠”“山上大景区、山下大本营”“品牌在山上、潜力在山下”“山上做高端、山下做体验”的思路,加快完善山上山下旅游基础设施,全力打造环旅游山旅游圈,推动山上山下一体发展,着力把庐山打造成全省旅游的龙头、全国旅游的标杆、世界旅游目的地。积极开展精品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创建工程,巩固提升庐山西海国家5A级景区创建成果,推进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国家级及省级旅游度假区、高A级旅游景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探索推行旅游联票机制,重点打造“山盟海誓、信步江湖、诗书浔阳”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和“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最美乡村旅游风光带”“自驾车旅居车营地”三大精致旅游产品,支持各县(市、区)推出一批“一日游”“两日游”精品路线,全面提升“悠然庐山、魅力九江”品牌知名度。依托庐山旅游品牌优势,常态化开展旅游营销活动,积极办好庐山全球商界领袖夏季论坛、白鹿洞书院文化论坛、鄱阳湖国际观鸟周等旅游节会,推动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向电影节升级,鼓励各县(市、区)打造主题文化旅游节会。

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以游客体验为中心、需求为导向、满意为标准,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快完善旅游设施体系,大力实施景区、景点品质提升工程,按照“五有五位”[14]的原则,加快美食街区、星级酒店、旅游智慧平台、旅游消费集聚区等配套设施建设,更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要素需求,让九江成为更多游客目的地、打卡地。加快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市的“1+2+10”三级旅游服务体系[15],合理布局咨询服务、游客接待、旅游集散、代理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加快完善旅游交通体系,积极推进机场、码头、公交、索道等旅游交通建设,全力畅通山上山下融合通道、景区景点连接通道、滨江滨湖旅游公路和客运港口码头等旅游通道。加快完善旅游安全体系,加大旅游执法力度,严厉查处黑车、黑导、黑店,营造诚信、有序、健康的旅游环境,让九江旅游的美誉度、满意度与知名度同步提升。大力提升旅游智慧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一批智慧景区建设,实现“一部手机游九江”。

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一体化、集团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改革目标,全面深化庐山、庐山西海等重点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庐山“市局合一”改革走深走实,着力破解“一景多管”“政企不分”等问题。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辖区优质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集团,形成一批文化旅游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加快推进庐山、庐山西海、武宁县旅游产业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力争三年左右时间实现庐山旅游主板上市。

专栏5文化旅游发展支撑

(一)培育文化旅游主体。发展壮大骨干文化旅游企业,支持庐山旅游发展集团做大做强,打造九江文化和旅游产业头部品牌。鼓励各县(市、区)建立县级国有文化旅游集团,激活国有企业的投融资平台承载功能、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核心IP打造及引领性项目开发功能。加快推进庐山、庐山西海、武宁县旅游产业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到年,力争全市文化旅游企业上市取得突破;培育一批文化旅游“独角兽”企业,力争庐山市、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彭泽县、庐山西海等各地成功培育1家以上规模超过5亿元的文化旅游企业;各县(市、区)至少新增25家规模以上文化旅游企业,全市新增规上文化旅游企业家以上。

(二)建设文化旅游项目。重点推进彭泽凯瑞田园综合体等农旅项目,武宁国际网球中心等体旅项目,修水宁州水乡等休闲娱乐综合体项目,山水菁华、庐山杏林文化园等康养旅游项目,庐山牯岭小镇、遇见武宁等文化演艺项目,八里湖、西海湾、修河沿线等休闲旅游项目,浔阳里都市文化生活橱窗、新旅文化旅游城等文化旅游项目;八里湖江旅渔乐方舟、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博纳影视文化旅游城、濂溪区蓝城康养度假村等城区旅游项目建设。

(三)创建文化旅游品牌。以“庐山天下悠”为总品牌,加快打造“山水武宁”“诗画西海”“候鸟小镇吴城”“浔阳古城”“美丽山城修水”“赣鄱明珠彭泽”等区域品牌。积极开展精品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创建工程,巩固提升庐山西海国家5A级景区创建成果,推进石钟山、富华山、吴城候鸟小镇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步伐和浔阳江头、神雾山、秀峰、老爷庙、姑塘海关、东林寺等景区创建国家4A级步伐,支持庐山市、武宁县、修水县、庐山西海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到年,力争成功创建4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30家以上4A级旅游景区,实现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县域全覆盖,高等级旅游景区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力争成功创建5家省5A级乡村旅游点、24家省4A级乡村旅游点,实现省4A级及以上乡村旅游点县域全覆盖;力争成功创建3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6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3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四)加强文化旅游宣传。实行“全市统筹,全员参与”的营销思路,探索“全媒体看九江”模式,制作“悠然庐山、魅力九江”旅游宣传片和旅游形象标识,创新“网红+直播”“节庆+微营销”“微电影”“微网微商”等新媒体宣传营销方式。办好“悠然庐山、魅力九江”旅游主题系列活动、“中国旅游日”九江分会场活动、“寻·九江”旅游主题系列活动、鄱阳湖国际观鸟周、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等既有节会活动,创新策划庐山全球商界领袖夏季论坛、白鹿洞书院文化论坛、“万里茶道”文化旅游博览会、“浔阳四季”文旅消费活动等一批文旅节会活动,鼓励各县(市、区)打造主题文化旅游节会活动,构建“季季有主题、月月有高潮、周周有活动”的全时文旅节会体系。

(三)全力打造区域性商贸消费中心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依托中心城区人口集中的优势,发挥中心城区对市域内及长江以北县(市、区)的消费带动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培育商贸消费新业态,着力打造长江中游赣鄂湘皖四省交界的商贸消费中心。到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亿元。

打造餐饮住宿品牌。加快实施浔阳菜品牌行动计划,开展浔阳菜文化研究,落实浔阳菜“六个一”工程[16],打造一批浔阳菜名品、名店、名街。积极发展多元化餐饮服务,推进中式快餐、轻食简餐连锁规范化发展,提升星级酒店餐饮服务水平,引导各县(市、区)推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美食小吃,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餐厅、网红餐厅。鼓励发展“中央厨房”和“无接触式配送”体系,规范发展餐饮外卖和配送服务。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餐饮连锁企业。支持本地餐饮企业和域外餐饮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品牌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大型连锁品牌餐饮集团。促进住宿业转型发展,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加快完善品牌高端酒店、连锁商务酒店、乡村休闲民宿、青年旅舍、汽车旅馆等多层次住宿体系,提升接待能力和居住体验。积极推动住宿业与会展、商业、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住宿业产业链。

丰富夜间经济业态。大力实施夜经济发展“三个一批”工程[17],全力构建“一轴双翼多点支撑”[18]的夜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引导各县(市、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商业网点布局以及城市管理规定,依托现有的重点商业街区和文旅项目,建设或改造提升一批业态多元、管理规范的夜间经济集聚区,到年,力争高品质夜间消费街区实现县(市、区)全覆盖。进一步丰富夜间经济消费业态,重点围绕“品、购、赏、游、健、养”等夜消费元素,培育夜间观光游憩、特色餐饮、时尚购物、文化演出、健身娱乐、沉浸体验等夜间消费产业体系。鼓励和引导大型商场超市、餐饮娱乐企业以及景区、公园、博物馆等场所延长营业时间,积极组织开展汽车夜市、夜间美食节、深夜购物不打烊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夜间消费氛围。适当增加夜间停车位、出租车候车点、夜班公交线路、夜间垃圾清运等配套服务,全面提升夜间消费便利度。

专栏6夜间经济发展指引

(一)夜间休闲旅游。依托八里湖、甘棠湖、南湖等水系资源,以及浔阳楼、烟水亭、琵琶亭等历史资源,推出一批灯光、美食、音乐、游船等夜间主题节目,打造夜间旅游消费“打卡点”。全面提升城市面貌和城市品位,积极打造沿江、沿河灯光秀,强化九江城市文旅辨识度和吸引力。鼓励位于城区的公园、景区、文化馆、博物馆等延长开放时间,大力开发公园夜游、博物馆夜游等项目。

(二)夜间特色餐饮。高标准规划、建设、改造、提升一批特色美食街区,在特色美食街区集聚发展老字号、品牌餐饮、风味小吃等业态。支持在人口密集或交通枢纽区域,建设一批深夜食堂、24小时便利店、24小时餐饮店等。鼓励各县(市、区)结合自身特色,举办各类夜间美食节、小吃节、啤酒节等活动,打造“夜宴九江”品牌。

(三)夜间购物消费。以大中路、上海路、十里老街、丽都步行街等为重点,强化购物中心、大型商场等商贸配套服务功能,改造、提升、建设一批购物环境好、有一定知名度的夜市购物街区。支持商家围绕历史文化、经典节日等主题推动商圈造景,开展购物节、狂欢夜、夜间展会、打折让利等各类主题活动。鼓励企业商户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展夜间经济直播等活动。

(四)夜间体育健身。充分利用体育中心场馆,举办足球、篮球、羽毛球等球类体育赛事,打造球迷经济产业链。利用公园、广场、游园等开展广场舞、健美操、露天瑜伽等集体健身活动。开启环湖体育健身夜场,引导和鼓励开展夜间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利用沿湖绿道开展环湖荧光夜跑、夜骑、夜走等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

(五)夜间文化娱乐。积极打造夜市特色剧场舞台,集中展示九江三声腔、湖口青阳腔、星子西河戏、武宁打鼓歌和德安潘公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社会团体、演艺公司在公园、广场、商业街等场所开展夜间展演、街头表演等。加强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应用,发展一批数字演艺、光影演艺项目。鼓励各地建设一批24小时网红书店、自助图书馆,供市民夜读消费。规范化发展时尚酒吧、洗浴足疗、电竞娱乐等经营性服务场所。

推动商贸消费转型升级。加快推动零售业创新发展,着力引进体验式购物中心、精品店、专卖店、进口商品超市等高端零售业态,鼓励实体商贸零售企业建立线上交易平台,支持连锁零售企业通过行业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推动建材市场、家具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电子交易结算系统、公共信息平台、大数据中心等数字设施建设,推动专业市场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传统商贸综合体、大型超市等服务业场所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积极举办各类节假日商品促销会、特色商品或进口商品展会等活动,做大做响“本土名优特产品嘉年华”、文化美食节等系列活动。

优化商贸消费发展环境。加快完善“城外大市场、城内大商场”商贸消费布局,积极打造一批特色商圈、特色街区、特色店。积极推动商旅文联动发展,积极打造大中路商圈、八里湖CBD商圈、浔南商圈、十里商圈等一批特色商圈,重点推动浔阳区大中路、庐山牯岭街、阳街等特色街区建设,大力培育一批省级美食街区。实施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计划,做大做强城东临港、城西临港、城南陆路、浔南濂溪4大综合性市场,提质扩容建材市场、农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专业市场,力争成功培育一个国家商品市场示范基地。按照“一县区一街市”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引进高端商业综合体,改造建设一批环境靓丽、烟火气浓、消费活跃的网红街区、打卡目的地。积极培育一批特色商贸小镇,不断提升乡镇商贸集聚水平。加快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实现市区、县城、集镇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全覆盖。强化消费市场信用监管,建立健全守信“红名单”[19]和失信“黑名单”[20]制度,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惩处打击力度。健全消费追溯体系,完善消费后评价制度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加快建设全市重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平台。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畅通消费纠纷、投诉、维权的渠道,健全惩罚性赔偿制度。

专栏7商贸消费高质量发展行动

(一)餐饮品牌提升行动。鼓励餐饮企业提升菜品、创新经营,支持推介优质特色饮食。积极组织“名优特”产品大展销,引导茶叶、板鸭、蜜桔、豆参等产品发展壮大。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江西和九江老字号,推进老字号企业名称、字号、商标“三统一”。到年,力争成功认证30家左右江西老字号企业。

(二)商贸业态创新行动。依托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积极培育新型商贸业态,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加快推动传统商圈、步行街等商贸消费市场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卖货、社交营销、云逛街等方式拓展市场。

(三)商贸企业培育行动。培育商贸龙头企业,加快推动传统商贸企业转型,重点推进联盛、九方等本地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引进知名企业来浔发展,做大城市商圈。到年,力争成功培育8—10家商贸龙头企业。

(四)商贸载体建设行动。加快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积极推进阳街、茶文化旅游街、大中路步行街、浔阳路名品名店商业街、湖滨特色餐饮商业街、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京九路夜市美食街、上海路服饰商业街、威家田园餐饮一条街、丽都步行街等特色商业街区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布局,提升社区连锁生鲜超市、便利店等终端覆盖率,打造社区十五分钟生活圈。推动交易市场升级,重点打造城东临港、城西临港、城南陆路、浔南濂溪专业市场集群,引导建材市场、家具城、五金卖场等专业市场向信息化、主题化、体验化升级。积极创建省级特色商贸小镇,重点打造永修县艾城镇、湖口县城山镇、瑞昌市码头镇等一批特色商贸小镇。到年,力争成功创建1—2个国家级特色商业街区,成功认定3—5个省级特色商贸小镇。

(四)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以鄱阳湖生态科技城为主平台,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坚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积极抢占“智联、智造、智能”赛道,全面打响“工业互联网、数智新九江”品牌,全力打造数字经济集聚集群发展的新高地。到年,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建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数字产业化集聚示范区。

开展5G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加快5G技术研发,鼓励九江学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高校院所和通信龙头企业,组建5G产业协同创新平台、5G+创新应用中心,建设一批5G产业孵化器。积极打造5G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聚焦5G应用测试、数据资源共享、产业运行跟踪监测以及人才培养等环节提供相应支撑。加快打造“5G+”生态系统,推动5G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新能源汽车、航运物流、文化旅游、医疗健康、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创新应用,积极开发5G+4K/8K、5G+VR全景直播、5G+AR慧眼、5G+AI、5G+无人驾驶等技术,打造一批5G典型应用场景和服务。积极组织开展5G高层次论坛,依托知名科研机构、大型企业、行业组织,在5G产业发展、科研成果、技术创新等领域加强与国内外的全方位交流合作,激发5G产业创新活力。

加速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充分发挥中国电信中部云、中移在线等项目的辐射和龙头效应,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数据采集、存储、挖掘、交易、应用、安全等关键领域的优质企业,加速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的大数据优秀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应用,加快打造大数据及云计算产业生态。加快搭建云计算、边缘计算等多元普惠计算设施,积极开展弹性计算、存储、应用软件、开发平台等研发和服务,推动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协同发展。深化大数据应用,有序推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开发应用,加快政府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跨部门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大数据与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融合发展,实现大数据技术在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广泛应用,打造一批典型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快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依托鄱阳湖生态科技城打造一批大数据技术研发、流通交易、服务应用等公共平台,加快启动全市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促进大数据产业向规模化、创新化和高端化发展。

创新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围绕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自主学习和决策等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研究开发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人机交互、控制决策等应用软件和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壮大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软件产业。以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等领域为重点,引入一批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开展机器人、智能安防、智能家电、自动驾驶等智能产品的深度研发和制造。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提供语音识别、生物验证、智能搜索、在线检测、远程诊断等系统解决方案的服务型企业。加快推进阿里云“人工智能+城市大脑”开放创新平台、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医疗、交通、能源、商业、金融、物流、社会治理等行业和领域应用,打造若干个典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培育壮大软件信息服务。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加快引进一批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软件开发、区块链、信息安全等企业和项目,聚焦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领域,加强对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技术和产品研发应用,强化中高端软件服务供给能力。以信息安全服务为切入点,结合全省国产化生态的布局、适配和场景应用,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科技诚信创产业园、网络安全产业园,将九江打造成中部信创运维服务基地、全国网络安全产业园标杆。支持发展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和应用、设计开发等信息技术增值服务。鼓励工业企业剥离内部信息服务部门,组建专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拓宽业务渠道。积极推动软件信息服务在汽车、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平台经济、VR等领域的拓展应用,丰富软件发展新生态。加大软件服务在民生、文化旅游、农业、商务、交通、城市建管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打造一批示范应用。

专栏8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

(一)主体培育行动。实施数字经济“映山红行动”,支持和引导优质数字经济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完成股改、挂牌和上市。实施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行动,到年,力争培育1—2家独角兽企业、8—10家瞪羚企业。实施中小微企业提升行动,支持软件信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二)载体建设行动。以鄱阳湖生态科技城为主战场,各县(市、区)科创园为依托,加快推进濂溪区信创产业园、浔阳云创科技产业园、庐山市鄱湖数字产业园、共青城南湖数字小镇、永修新松机器人产业园、都昌晨晖数字产业园、都昌数字经济创业园、彭泽黄花数字经济产业园、彭泽县数字经济产业园、武宁“数字经济”智慧园区、广而易数字文创园、京东(九江)数字创新园、5G+VR/AR数字街区产业基地、鄱阳湖生态科技城蓝湾数字小镇等载体建设。

四、推动成长型服务业高品质发展

(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提升

围绕先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需要,聚焦现代金融、电子商务、高端商务、人力资源、科技服务、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服务外包八大生产性服务业,坚持产业融合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

1.现代金融

牢牢把握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三位一体”的金融工作主题,不断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培育现代金融市场,全面提升现代金融业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到年,力争现代金融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达10%以上,占GDP比重达5%以上。

健全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产品、业务和服务创新,加快完善银行信贷、股票债券、证券期货、保险信托、风险投资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资产证券化等债务融资工具,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积极推动“对接险资”,建立完善统一的全市“险资入浔”项目库,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改善、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建立上市企业资源储备库,分类指导本地优质龙头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鼓励暂不符合境内上市条件的外向型或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企业在境外上市。

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坚持“引进外地、做大本土、发展新型”的思路,加快构建传统金融与新型金融联动互补、共同发展的现代金融格局。加大金融招商力度,积极招引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入驻,鼓励优质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理财、咨询、风投创投公司来浔设立分支机构。壮大本地金融机构实力,引导九江银行、九江农商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拓展业务领域,逐步丰富地方金融机构牌照,提升本地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培育发展新型金融机构,加快设立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金融机构。有效整合市、县政府性融资担保资源,做大做强全市融资担保行业。

加强金融业态创新。大力发展特色金融,重点围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航运金融、数字金融等领域,开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创新业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全力支持共青城私募基金小镇做大做强。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开发,持续扩大“农业+保险+期货”等农业保险品种,积极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大力发展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产品,推进汽车、家电等行业的消费信贷发展。深化金融科技创新,推进区块链、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支持搭建九江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促进金融科技在经济发展和城市治理等领域应用。

专栏9现代金融发展指引

(一)绿色金融。策应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要素市场,积极开展林地经营权、碳排放权、节能减排收益权和排污权交易,积极推广武宁生态产品储蓄银行模式,大力开发“拉手理财”“绿色家园贷”等本地特色金融产品,推动绿色企业上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健康发展。

(二)普惠金融。加快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或普惠金融服务中心,积极推广“智慧富农贷”“手机快活贷-税金贷”“财政惠农信贷通”等普惠金融业务,试点推广投贷联动、银税互通等新型融资模式,切实增强对“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

(三)供应链金融。推进“人民银行引导+政府部门支持+金融机构推进+核心企业参与+上下游供应链激活”的多方联动工作模式,鼓励金融机构与供应链核心企业联合推出“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服务,充分发挥金融在稳链、强链、保链中的重要作用。

(四)科技金融。建立健全数字经济产业全生命周期股权融资体系,加快推出科技小额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科技金融产品,持续扩大“科贷通”融资试点范围。

(五)航运金融。以九江航运交易中心为依托,积极鼓励大型内外资企业和机构开展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航运结算、航材租赁等服务,支持上港集团与金融机构共同设立航运产业投资基金,推动航运资金融通。

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强化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依法拓展金融领域公共信用信息归集范围,完善信用数据动态管理机制,建立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加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促进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落实存量风险处置措施,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行为,密切防范经济发展转型、产业链重构、外部环境博弈、气候变化等因素叠加导致的新型金融风险,坚决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加快健全县域和十大产业链“金融专家服务团”[21]工作制度,营造良好的金融营商环境。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金融广告治理协作机制,加大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力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形成全社会支持金融发展的浓厚氛围。

2.电子商务

围绕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总体目标,按照“全域化布局、融合化发展、差异化推进、示范化引领”的发展思路,深入实施产业融合、示范创建、主体培育、体系建设四大工程,加快构建“龙头引路、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整体提升”的电子商务发展新格局。到年,力争引进和培育10—12家年网络零售额超亿元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争创1—2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或企业)。

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围绕实现分类分级监管、简化优化监管流程,加快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六体系两平台”[22],推动“关、汇、税、商、物、融”一体化发展,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三流合一”。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监管服务方式,积极开展“先入区、后报关”作业模式,探索跨境电子商务“”“”“”“”[23]等通关措施和流程,支持综合保税区搭建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查验平台。创新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探索发展线上“保税展示+交易”、线下“保税仓储+一般贸易进出口”商业模式,推动B2B(企业—企业)一般出口与特殊区域出口业务模式融合发展,大力拓展B2B2C(企业—企业—个人)及“卖家+平台+外贸生产企业”专业化发展模式。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在跨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开展跨境电子商务O2O保税展示交易业务,加快打造O2O跨境电子商务消费体验中心、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加快“买全国卖全球、买全球卖全国”贸易模式在九江落地,重点打造以鸭鸭羽绒为龙头的服装产业、以艾美特为龙头的小家电产业、以思麦博为龙头的体育用品产业、以中红普林为龙头的医疗防护产业等4条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推动“江西产”“九江造”走向全球。组织有实力的外贸企业到海外仓开仓设点,加快引进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知名度较高、市场拓展能力较强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到年,力争成功培育3—5个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

专栏10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六体系两平台”发展指引

(一)建立信息共享体系。依托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完善九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建立多位一体的跨境电商信息合作机制和共享平台,打通“关、汇、税、商、物、融”之间的壁垒,实现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之间信息互联互通。

(二)建立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信保、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之间开展规范合作,支持金融机构开发多种适合跨境电商需求的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信保、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机构为交易背景真实、信用条件较好的跨境电商企业提供在线支付结算、在线融资、在线保险等完备便捷、风险可控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三)建立智能物流体系。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互联互通的物流智能信息系统、衔接顺畅的物流仓储网络系统、优质高效的物流运营服务系统,探索建立高品质、标准化、规范化的跨境电商物流运作流程,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衔接顺畅、功能齐全的跨境物流分拨配送和运营服务体系。

(四)建立电子商务信用体系。运用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政府与企业、银行、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间信用数据共享,加快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信用数据库和信用评价系统、信用监管系统、信用负面清单系统等“一库三系统”,建立监管部门信用认证体系和信用服务企业评价体系,实现对电子商务信用的“分类监管、部门共享、有序公开”。

(五)建立统计监测体系。运用信息平台对商品交易、物流通关、金融支付等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完善跨境电商统计方法,建立标准化统计机制,定期发布“跨境电子商务指数”,健全跨境电商统计检测体系,推动跨境电子商务数据共享和统计应用。

(六)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完善风险信息采集、风险评估分析、风险预警处置、风险复查完善等机制,以流程节点风险防控为重点,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全流程专业风险分析,有效防控非真实贸易洗钱的违法风险,数据存储、支付交易、网络安全的技术风险及产品食品安全、贸易摩擦、主体信用的交易风险。

(七)创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坚持“一点接入、一次申报、数据共享”,进一步完善数据标准和认证体系,推动海关、税务、外汇管理、商务、港口航运、市场监管、邮政等部门数据交换和互联互通,实现政府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积极链接金融、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跨境电商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跨境供应链服务。

(八)建立线下综合园区平台。加快集聚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提供通关、物流、金融、人才等“一站式”综合服务,促进线上平台和线下园区联动发展,打造完整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圈。以综合保税区为首批线下园区试点区域,打造以保税模式为主要特色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加快推进共青城市跨境电商产业园、江西海淘跨境电商产业园、江西必创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跨境电商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普及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推动电子商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依托现代纺织、电子电器等特色产业,鼓励推广“以销定产”及“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加快工业企业间B2B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集中采购、产品分销和售后服务,促进制造领域电子商务深度应用。实施“传统商贸触网”工程,支持百货商场、连锁企业、专业市场等传统流通企业依托线下资源优势开展电子商务,积极推广网订店取、预约上门、社区配送等业务,实现线上线下资源互补和应用协同。积极发展社区电子商务,加快建立便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及社区电子商务连锁超市,提供购物、缴费、订餐、家政、社保、养老、医疗保健等服务,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程度。推进旅游景区电子商务建设,引导庐山旅游集团等旅游企业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旅游综合电子商务平台,提升旅游服务、管理和营销智慧化水平。实施农村电子商务培育工程,建立农产品进城、工业产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做大“邮乐购”等涉农电商平台,拓宽地方特色农副产品网上销售渠道。

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主体。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创建工程,深入推进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和电子商务企业创建国家、省、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实施电子商务集群发展工程,推动中心城区打造电子商务产业综合体,支持各县(市、区)建设特色鲜明的县域电子商务产业园,重点打造羽绒服装、水产品、特色瓜果农产品三大电商基地。实施电子商务龙头引领工程,培育壮大一批行业性和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招引国内电子商务龙头企业,鼓励有条件企业建立线上平台、线上商城。实施电子商务品牌打造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行业分销平台和渠道品牌,积极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

创新发展直播电商产业。培育引进直播、公共短视频等内容生产企业,积极吸引和集聚国内优质直播电商平台、直播机构、MCN机构(互联网视频领域内容创作、服务和管理机构)、直播电商经纪公司入驻,推进淘宝直播基地、九江·5G+直播基地、共青城市网红直播小镇等网红直播和5G短视频营销基地建设。鼓励优质电商直播企业认证主流直播电商平台官方MCN机构,支持各县(市、区)至少孵化一个网红品牌、培训一批带货达人。大力实施农村“村播计划”,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支持各县(市、区)开展“赣品网上行·网上寻(浔)品”活动,推动地方产品网上行。鼓励商贸综合体、特色商业街、专业交易市场等商圈与知名直播电商平台合作,打造新消费场景。

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市、县、乡(镇)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功能,配套完善众创空间、电商孵化中心等功能区,构建一站式全产业链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国内主流电商平台设立天猫九江原产地商品官方旗舰店、京东中国特产·九江馆等。完善电子商务物流配套体系,加快推进市级分拨中心、县级配送中心和乡镇末端配送站点建设,推动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融合发展。实施电子商务人才培育计划,支持高校、企业及社会组织与淘宝大学、京东云等机构合作办学,探索实训式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努力培育一批掌握电子商务理论、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

专栏11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工程

(一)电子商务示范创建工程。深入推进庐山市、修水县、都昌县、永修县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持续壮大京东智联云、颐高、万其、共青必创、横塘镇羽绒等电子商务园区,支持有条件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和电子商务企业创建国家、省、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重点推进红星羽绒电商创业园、永皓电子商务产业园、星火电子商务产业园、通达易联产业园、中林华中木业电商产业园、林安物流电商产业园、理文造纸电商园等项目建设。到年,力争成功创建1—2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3—5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二)电子商务集群发展工程。积极培育一批多功能、多业态、多层级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吸引电子商务头部企业在中心城区投资建设一批集电子商务、专业孵化、PE创投、快递物流、商贸会展、商务休闲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综合体。结合各县(市、区)特色产业,加快建设本地区特色鲜明的县域电子商务产业园,重点打造庐山市、共青城市、德安县羽绒服装电商产业基地,湖口县、彭泽县、都昌县鄱阳湖水产品电商产业基地,永修县、庐山西海、武宁县特色瓜果农产品电商产业基地。

(三)电子商务龙头引领工程。以纺织服装、绿色食品、小家电等特色优势产业为切入点,培育壮大永修有机硅、瑞昌光电、千艺众联旅游电商平台、南方粮食交易市场、联盛易佳电商平台等一批行业性和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吸引国内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在九江设立区域总部、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

(四)电子商务品牌打造工程。大力发展“互联网+工贸龙头企业”“互联网+行业电商服务商”“互联网+品牌制造商”等模式,着力培育艾美特、鸭鸭、溢流香、理文、凯瑞、泰盛等一批工业电商品牌。依托各县(市、区)本地特色产业,重点打造庐山云雾茶、修水宁红茶、永修香米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

(五)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培育壮大九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电商产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等市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支持修水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等县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

3.高端商务

以提升中心城区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加快推进总部经济、会展经济、专业咨询等商务服务业态集聚,实现高端商务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到年,力争高标准打造2—3个商务服务集聚区。

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积极招引全国强以及国内行业强等大型企业到九江设立创新型总部或职能机构,支持本地有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向总部企业转型,加快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地标性总部经济集聚区。加快引导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等专业化配套服务机构入驻集聚区,为总部经济企业发展建立全面的配套服务体系。培育发展楼宇经济,按照“一楼一产业”“一楼一特色”原则,重点围绕浔阳区、高铁新区、八里湖新区、赛城湖组团,高标准推进商务楼宇建设,打造一批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加快发展会展经济。积极申办或创办中国数博会、中国海博会、华夏家博会、庐山全球商界领袖夏季论坛等国内国际知名展会和论坛,招引国际性会议、活动和赛事进驻,持续办好长江经济带·九江新产业新动能投资洽谈会,支持举办高水平特色航运论坛,全力打造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会展名城。以“一城一展一会”为引领,支持各县(市、区)定期举行特色会展节事,加快形成全市功能错位、特色显著、规模梯次协调的会展经济发展格局。积极推动九江国际会展中心改造升级,加快推进保利赛城湖艺术博览中心建设,支持中心城区打造一批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国际会议型酒店,鼓励结合产业特点建设数字经济、文化创意、汽车博览、家居建材、农产品交易等主题展示中心,满足服务国际国内会议活动、多样化特色展会的需求。

积极发展专业咨询服务。鼓励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积极拓展管理会计咨询服务等业务,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会计领军人才,提高会计行业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完备的公益、公共、专业法律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和涉外法律服务等业态,鼓励法律服务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联合开发一批法律服务产品,实现法律服务与民生需求、产业创新发展有效对接。坚持评估服务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和独立专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发展资产评估、房地产评估、土地评估等评估业务,加强与行业内专业服务机构合作,推动评估服务健康发展。进一步发展广告服务、营销策划、城市规划、工程咨询等专业服务,满足经济发展多样化、专业化服务需求。

专栏12高端商务发展指引

(一)总部经济。围绕提升全市总部经济发展能级,加快打造一批高端化、现代化、智能化商务楼宇,重点推进高铁新区、八里湖中央商务区、鄱湖新城新产业综合体(二期)、北京商会大厦、濂溪区龙华商务中心、创业大厦、广隆·枫尚国际、富力商务楼宇、白水明珠综合体等建设。

(二)会展经济。加快培育大型品牌展会,依托九江国际会展中心等展会平台,持续做好长江经济带·九江新产业新动能投资洽谈会、九江国际名茶名泉博览会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打响纺织服装、石材、文化产品、婚庆商品、航运展览等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展会。

4.人力资源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围绕服务产业、孵化企业、集聚人才、扶持双创,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人力资源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推动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发展。加快龙头企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九江特色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品牌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猎头公司,不断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规模、集聚度和竞争力。加强对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指导和管理,支持各县(市、区)设立有特色、有活力、有效益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着力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资源集约、开发集中的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区。按照“1+1+N”[24]的规划布局,加快推进九江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建设,打造区域性人力资源配置与服务中心。

培育人力资源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做优做强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灵活就业、共享用工等新兴业态。探索开展与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的跨界服务模式,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融合发展。围绕九江经开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智能科技”等新模式,打造数字化、智慧化人力资源服务生态体系。

优化人力资源服务发展环境。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专业培训学校等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培训,打造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积极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国家级、省级“诚信服务示范机构”评选,努力将九江杰博打造成“全国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积极组织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对接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在引才引智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专栏13人力资源服务发展指引

(一)加强人力资源服务载体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市县共建共享”原则,加快各县(市、区)人力资源服务载体建设,重点推进共青城、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等特色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支持共青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争创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二)大力实施各类人才引培行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及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创新资源集聚功能,围绕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十大重点产业链及教育、医疗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各类引才引智活动,鼓励人力资源机构为重点龙头企业、科研平台提供高级人才寻访等服务,推动高层次创新人才、实用型高技能人才集聚。

5.科技服务

深入实施科技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十大主导产业部署创新链,积极发展研发设计、科技中介、转移转化、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重点打造一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产品生命全周期的科技服务体系。

培育全领域科技服务主体。重点抓好“一南一北”“一东一西”“一县一园”科创园区建设,加快形成国家级园区创新引领、省级园区支撑有力、特色园区活力迸发的科创园区发展体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引领作用,重点打造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实现重点产业、重点学科省级以上全覆盖。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围绕壮大十大主导产业和新经济新动能,聚焦知识产权、科技中介、科技咨询、检验检测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的专业服务龙头企业,积极引进一批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科技服务产业集群。

构建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统筹全市检验检测、分析试验、标准研制等检验检测服务资源,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与标准化机构,打造集分析、测试、检验、标准、认证等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专业孵化器和创新型孵化器为重点、综合孵化器为支撑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孵化链,积极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支持国家级、省级产业园等园区与省内外高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鼓励九江经开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等园区设立江西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分中心和技术交易分市场,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格局。引进和培育一批综合型、专业型科技咨询服务企业,大力发展创新战略研究、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科技咨询服务,加快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委托方多样化需求的全过程科技咨询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围绕国科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科技智库平台。

打造全周期科技服务环境。持续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加速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科技金融和社会资本共同助力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依托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契机,大力实施专利质量提升、知识产权强企培育、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三大工程,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加快构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深化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探索建立高端创新人才与产业技能人才并重的“二元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创新型企业家和一线创新人才。

专栏14科技服务提升工程

(一)科技服务主体培育工程。实施国家级创新平台攻坚行动,重点推动九江精密测试“惯性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九七科技“流体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船九江“低真空磁悬浮高速飞车智能安全技术创新中心(江西)”等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九江学院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加大省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推动江西省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成立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装备技术研究院。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大院名所共建“高尖精特”创新平台,重点推进中国电信中部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中科院激光智能制造基地、厦门大学九江产业研究院、武汉大学九江产业研究院、中科院庐山植物园等重大平台建设。

(二)科技服务体系构建工程。积极构建检验检测全链条服务体系,持续做强九江检验检测认证中心、江西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九江分院、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仪器检测中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等检验检测中心。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孵化体系,重点打造国科长江经济带(九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新兴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微盟创客咖啡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孵化器,积极打造湖口颐高、九江火炬等省级众创空间。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重点打造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等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加快构建全过程科技咨询服务模式,重点引进和扶持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服务中心等科技咨询服务企业。

6.工业设计

以培育工业设计主体和繁荣工业设计市场为重点,加快创新工业设计模式,推动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到年,力争成功培育5—10家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成功打造2—3个省级以上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

培育工业设计创新主体。引导大中型工业企业加强工业设计机构建设,鼓励设立独立工业设计企业,面向全社会提供专业的工业设计服务。吸引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来浔设立工业设计中心或分支机构,壮大工业设计主体队伍。加快培育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鼓励九江石化、德福电子、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江西蓝星星火、中船九江海洋装备、同方江新造船等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重点支持九江消防装备、江西晨光新材料等企业工业设计中心争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采取政企共建、校企合作等方式,依托现有国家级、省级产业园打造工业设计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业设计产业孵化器,推动工业设计要素集聚。

推进工业设计模式创新。以省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为重点,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支持发展众创设计、众包设计、定制化设计、云设计、网络协同设计等新型服务模式,促进设计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培育“工业设计+”产业,积极推动“工业设计+人工智能”“工业设计+科技”“工业设计+文化”“工业设计+资本”等融合发展,鼓励发展贯穿产品规划、创意设计、生产制造、商业运营、品质提升等全产业链的工业设计。推广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设计,探索搭建网络化的设计协同平台,提供面向细分行业的研发设计、系统优化、设备管理、质量监控等协作服务。

繁荣工业设计服务市场。大力推广“工业设计创新券”[25],鼓励工业企业主动购买设计服务,推动工业设计服务产品向多样化、标准化发展。强化知识产权社会中介服务,构建贯穿于工业设计产品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建设工业设计服务交易市场,引导工业设计成果通过市场渠道合理转让,推动设计成果产业化。搭建工业设计交流合作展示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举办工业设计展会、工业设计论坛、工业设计大赛等重大活动,支持行业企业参与国内外知名设计评奖、展览竞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氛围。

专栏15工业设计发展指引

(一)打造一批创新设计平台。鼓励九江石化、德福电子、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江西蓝星星火、中船九江海洋装备、同方江新造船等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

(二)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园区。鼓励在产业园区用地或楼宇建设规划中划分“工业设计功能专区”,支持建设工业设计产业园,打造一批设计资源聚集、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工业设计示范园区。

(三)打造一批人才培训基地。鼓励省级及以上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各级设计研究院等合作共建工业设计实训基地,提供优质培训服务。

7.节能环保

积极策应国家、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决策部署,突出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广泛应用节能环保技术,丰富节能环保服务模式,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全市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围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各类工业园实施循环化、生态化、低碳化改造,支持园区间建立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加快谋划建设再生资源产业园、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等循环经济集聚区,重点推进金属材料、汽车配件、电器电子等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支持各县(市、区)创建“无废城市”和“城市矿产”试点示范。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加快打造再生资源区域交易平台,深入推广“互联网+回收”模式,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交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培育和扶持一批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营等服务的专业化公司。

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服务业。建立节能环保服务体系,以高耗能行业和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节能诊断、节能评估、能源审计、节能技术改造咨询、节能产品认证等节能服务,加快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信用评价、环境投融资及风险评估、绿色认证等环保服务,积极拓展与碳排放权有关的各类权益交易、绿色认证等绿色低碳管理服务,推动节能环保服务向全周期、多领域的综合服务延伸。创新节能环保服务模式,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委托运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节能环保服务新机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节能环保设施建设运营和企业污染治理,重点在石油化工、钢铁有色等行业推广第三方治理模式。鼓励各县(市、区)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城镇污染场地治理和区域环境整治等工作,实现环境治理专业化、社会化。大力培育节能环保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环保资源,发展环境工程总承包服务。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提供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

扩大节能环保产品市场消费。加快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计划,培育壮大蓝星星火、神华国华、江西亚东水泥、国能彭泽生物发电、江西南方锅炉、九江高科制药等一批节能、节水示范企业,加快节能环保重点产品和技术推广。加强节能环保产品品牌建设,鼓励华意压缩、志高空调等基础扎实、发展前景好的优秀节能环保企业创建节能环保品牌,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培育节能环保产品消费习惯,探索发行用于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的绿色消费券,引导和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家电、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环境标志产品等节能环保产品。全面推行绿色办公,鼓励政府机关、公共事业单位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健全相关认证结果采信机制,逐步推动环保、节能、节水、再生、低碳产品认证向绿色产品认证过渡。

8.服务外包

大力培育服务外包新业态新模式,深度拓展服务外包新市场新领域,推动服务外包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品质、高效益转型升级。到年,力争全市服务外包业务总额年均增速达7%以上,服务外包企业数量超过家。

加快服务外包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九江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鼓励服务外包企业与国内外优质电子信息企业深度合作,充分运用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鼓励工业互联网企业提供大数据分析等外包业务。支持开展制造业数字化外包服务和发展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积极打造一批数字化制造外包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与融合应用,加快培育一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引领发展的龙头企业和信息技术外包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示范企业,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外包服务产品。

拓展服务外包业务领域。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研发设计、互联网、医疗、教育、商贸物流、健康养老、科技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文化旅游、会计审计等领域服务外包。积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充分挖掘政府机关和公共事业单位服务外包的潜在市场,鼓励将不涉密的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拓展全球服务网络,鼓励有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去”,提供贴近发包方的“近岸服务”[26]。

(二)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

以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要为主线,聚焦健康养老、文化体育、教育培训、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多样化、品质化、便利化发展,着力打造具有九江特色的“幸福产业”[27]。

1.健康养老

大力推进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集养老、医疗、康体、休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打造一批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和区域性健康服务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全面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非公立医疗机构为补充,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积极打造赣北区域医疗中心。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体系,医院诊疗能力,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医,进入儿科、眼科、口腔、骨科等专科领域及康复、体检等服务领域,发展专业医学体检中心、影像中心等第三方医疗服务。大医院改造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建立覆盖市县乡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一批日间照料中心、福利中心、健康养老城等,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增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积极打造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平台,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养老设施,面向社区老年群体开展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等养老服务。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等服务,推动养老服务向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领域延伸。加强社区公共基础设施无障碍规划、设计以及适老化、智慧化改造,支持专业化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

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积极推广九江“避暑养老胜地”品牌,依托庐山、庐山西海和鄱阳湖等山水生态资源以及丰富的温泉资源,大力发展以生态康养、温泉养生、康体疗养、健康旅游、中医药保健等为核心的健康养老服务业,着力打造一批健康养生养老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庐山别墅、疗养院、老年公寓等特色品牌效应,积极搭建异地养老互动平台,探索开展老人候鸟式养老模式,推出“互联网+助餐”“互联网+护理”等智慧服务。支持各县(市、区)发挥自身人文、生态、科技等资源优势,结合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建设,发展田园劳动、观光体验等养老业态。大力推动医养融合,探索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间的合作共建模式,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医养一体”条件的养老机构。

专栏16健康养老重大支撑项目

(一)医疗能力提升项目。医院门诊综合楼、城西分院建设,医院感染性疾病综合救治基地、医院二期、医院等项目建设;医院开展提标扩能建设,加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呼吸中心、肿瘤综合治疗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等专病中心建设。

(二)养老能力提升项目。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院、农村颐养之家等养老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县级福利中心集中照护功能,加快推进永修县康养中心、柴桑区社会养老福利院综合护理楼等养老服务项目建设。

(三)康养产业培育项目。促进健康与中医药、医疗、旅游、养老等领域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养生旅游、温泉疗养、生态养生、中医药康复疗养等新业态,重点推进聚丰美生命健康产业园、山源宝保健品等康养项目建设。

2.文化创意

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度挖掘九江本地优秀文化内涵,大力实施“文化+”和文化品牌塑造工程,努力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全力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到年,力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主营业收入达亿元。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探索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模式,鼓励和引导第三方机构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营。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优化市级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推行公共文化服务“点单派单”模式。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完善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服务机制,创新农村电影放映、送戏下乡文艺演出、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服务工作。

健全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支持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实施小微文化企业创新工程,支持小微文化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径,不断提升质量、规模,推进“个转企”“小进规”。加快推进九江恒盛科技园众创空间、九江创意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吸引一批专业化、特色化的文化企业入驻,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扶持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打响庐山文化、山水文化、青铜文化、诗歌文化、名人文化知名度。鼓励九江文化“走出去”,打造一批“全天候、无时差”的文化输出载体平台,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国内外重大展会和文化赛事活动。引导居民进行文化消费,组织开展文化创意、文艺汇演、书香阅读、文化旅游等系列活动,促进文化消费增长。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推进花千谷景区、铜岭剪纸小镇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文化小(城)镇、特色文化乡村。

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大力实施“文化+”战略,培育壮大“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科技”“文化+互联网”“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推进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虚拟化、可视化、互动化,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实施数字文化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数字互动娱乐、数字视听、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出版、数字音乐等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吸引有实力的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等领域的优质企业落户,鼓励文化文物单位研发具有开埠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战争文化等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加快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依托“匡庐云”推进各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建设,不断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

专栏17文化创意发展指引

(一)培育文化主体。积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加快推进优质文化企业整合资源资产,扩大经营范围,提升经营业绩,支持有条件的文化服务企业股改上市。加快推进九江义门陈文化产业园、九江恒盛科技园众创空间、九江创意园、共青城臻曦文化园、瑞昌夏畈非遗小镇、鄱湖珠贝城、九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千艺数字文创园等文化产业园(基地)建设,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基地)。

(二)促进文化消费。积极发展文化创意、电子竞技、数字视听、线上演艺、艺术展示、网络出版、文化体验等文化新业态,加大个性化、品质化、特色化的文化产品供给,积极打造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3.体育服务

以实施全民健身行动为契机,加快推进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范体育市场秩序,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不断提供健康丰富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到年,力争体育服务产业规模超过57亿元。

发展多元化体育产业。以全民健身行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支持各县(市、区)打造一批健身休闲示范基地。积极培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鼓励发展电子竞技、体育彩票等新型体育休闲娱乐产品,延伸体育产业链条。推动体育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养老服务、教育培训、信息等行业融合,促进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运动康复等相关业态的发展。重点支持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鼓励景区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打造户外运动基地和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实施“互联网+体育”行动,探索搭建“九江体育”智慧平台,健全体育场馆预约、体育赛事报名、线上健身互动等服务功能,着力打造“智慧+体育”城市体育模式。

打造体育赛事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活动,承(协)办好江西省第十六届省运会、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庐山国际山地半程马拉松赛等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助推九江打造体育名城。进一步发展足球、篮球、排球等传统体育赛事和水上运动、自行车、网球等新兴运动赛事,支持县(市、区)承办和开展专业性和群众性赛事活动,力争实现各县(市、区)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项市级以上体育赛事。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赛事举办工作,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或与政府合作等多种方式承办体育赛事、运营体育场馆、提供体育服务等。支持以赛车、山地户外、通用航空等运动项目为主体内容的智能体育赛事发展,打造智能体育赛事品牌。

优化体育服务发展环境。以承办江西省第十六届省运会为契机,加快推进赛事场馆建设与改造提升,重点推进浔南体育公园、九江国际网球中心、九江游泳中心及体育中心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建设,进一步整合盘活现有体育场馆资源,做好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规划建设一批健身活动中心、中小型体育馆、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等健身设施,加快实现健身设施社区(行政村)全覆盖。加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行业职业资格制度,提高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鼓励体育教师、退役运动员和体育训练经历人员从事体育产业工作。加大对体育市场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建立健全体育消费市场诚信体系。

专栏18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

(一)体育业态培育行动。大力发展以体育产品、体育赛事和“体育+”为核心的体育产业,积极促进体育与旅游、体育与大健康、体育与文化等深度融合,引导健身培训机构规范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二)赛事品牌提升行动。打造体育赛事知名品牌,积极举办国际马拉松、国际自行车比赛、水上运动等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大力发展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群众性赛事。扎实做好各项筹办工作,确保第十六届江西省运动会圆满成功。

(三)场馆服务优化行动。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加强指导、强化监管,督促体育场馆加强开放服务,提高场馆运营管理服务和公共服务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运营公共体育设施。

4.教育培训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发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满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培训需求。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公办教育机构办学水平,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开展多元投资主体共建职业教育集团改革,探索以“双师型”[28]、现代学徒制[29]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打响九江职业教育品牌,重点推进共青城市、永修县职教园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升格本科或技师学院,鼓励瑞昌、湖口等工业强县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探索开展委托培训、招标培训和订单式培养的模式,重点培养产业急需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加快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培养一批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层次、专业型、复合型人才。

广泛开展社区教育。推动社区教育资源下沉,加快建立以社区教育学院为骨干、以社区教育学校和教育学习中心为基地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幼儿教育、养老保健、生活休闲、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服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鼓励社会组织、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教育事务,推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采取财政支持、社会资助等多种方式,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和学习场所,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体系,强化社区教育的普惠性,使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

推进教育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终身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业余文化、教育咨询等领域的培训机构和企业。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培训”,鼓励企业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培训,积极引导大型教育培训机构打造集“保障学生安全系数+提升科学服务效率”于一体的“智慧+”教育综合体。充分发挥“南有科教城,西有职大园”的职教优势,加快培育为在线教育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的组织机构,打造资源共享的网上教学平台。支持教育培训领域国际合作,引进高端教育资源和创新运营模式,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专栏19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行动

(一)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重点打造共青城市、永修县两大职教园区,支持九江职业大学、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发展成为职业教育本科高校,支持九江高级技工学校升格九江技师学院,支持创办九江市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构建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布局体系。

(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行动。创新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支持办好老年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习中心。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协调组织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老年大学以及其他社会教育机构开放数字化学习资源,充实学习系统资源库。

5.居民服务

以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和生活质量为导向,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重点发展家政服务、托育服务、物业服务等,打造全方位的居民服务体系。

扩大家政服务有效供给。大力实施家政服务提质扩容工程,加快发展“家政+”新业态新模式,重点推进家政服务业与智慧社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适度培育营养师、康复理疗师、育婴师、催乳师、月嫂等高端家政服务人员,推动家政服务高端化发展。积极培育产教融合型家政企业,做大做强悦家服务品牌,推进家政服务规模化发展。鼓励家政企业在社区设立服务网点,支持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物业(商业)中心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嵌入式家政服务网点,推动家政服务便利化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家政新业态,积极推广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家政服务新模式,开展居民家政服务网上预约、上门服务等业务,实现家政服务数字化发展。重点围绕家政电商、家政教育、家政培训等业态,分类制定一批家政服务标准,促进家政服务规范化发展。严格实行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大岗前培训以及“回炉”培训力度。

促进托育服务健康发展。支持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发展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和综合托育服务机构,推出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推动普惠托育服务多元化发展。探索建立企业、社区小型托育点和家庭互助式托育模式。培育智慧托育新业态,探索发展互联网直播互动式家庭育儿服务,鼓励开发婴幼儿养育课程、父母课堂等,着力打造家庭育儿共享平台。支持综合性托育服务中心建设,提供托育从业人员培训、托育机构管理咨询、托育产品研发和创新设计、家庭养育指导及婴幼儿早期发展等服务,引领托育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幼儿园供给,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展托幼一体化建设试点,实现“养与育”有机结合。

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加快引导物业企业开展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推动物业服务绿色发展。鼓励物业企业拓宽服务领域,支持企业立足住宅物业服务,向商业、写字楼、产业园区、学校、医院等物业服务延伸。支持物业企业探索“菜单式”物业服务,满足业主对物业服务的个性化需求。推动物联网技术与物业公共管理深度融合,鼓励有实力的物业企业构建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积极推广线上移动缴费、线上报失报修、线上公告通知、智能巡检等智慧服务。探索推广“红色物业”[30]管理模式,开展“四强一高”[31]物业服务企业示范创建,打造一批具有全市引领作用的“红色物业”品牌。建立物业企业培训制度,做好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岗位技能与道德素质提升工作。

专栏20居民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

(一)家政服务扩容提质工程。支持九江学院、技工学校、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和职业院所增设一批家政服务相关专业。大力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到年,力争培育3-5家员工制家政企业。

(二)托育服务补短板工程。加快补齐托育服务设施短板,重点对老城区和已建成无托育服务设施的居民小区,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建设托育服务设施和托育服务机构。到年,力争所有县(市、区)建成至少1个规范化托育服务机构。

(三)物业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到年,力争培育品牌物业服务企业5家以上,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覆盖率达80%,新建住宅小区实现物业服务全覆盖。

(三)积极培育服务新业态新模式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市场创新,加快发展服务新业态、培育服务新产品、创造服务新需求,培育壮大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1.平台经济

积极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平台建设,全面增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创新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十大产业链发展,支持大型企业、互联网企业建设区域性、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信息撮合、交易服务和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积极推进大气候农业物联网电商服务平台、永修全智能高标准农田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数据汇集共享应用。稳健发展各类服务业平台,大力推进金融服务、电商物流、人力资源、大宗商品交易、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健全投融资、创新孵化、人才培训、技术研发、知识产权、法律财务等专业化服务功能。积极引进和培育生活服务平台,垂直整合餐饮、外卖、住宿、家政、超市等生活服务资源,优化生活服务供给。支持滴滴出行等移动出行平台发展,发展定制承运、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服务业态。

2.共享经济

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闲置资源,实现供需高效匹配。鼓励行业之间或行业内部探索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生产力租赁等方式,实现企业闲置资源的高效利用。鼓励发展企业间业务协作、外协外包、众包生产、按时计费、供应链协同等共享新模式,促进产业链协作和本地配套。依托大中型生产制造企业打造共享经济平台,面向内外部创业主体,开放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采购、检测、物流、销售等全产业链资源。稳步推进知识技能、闲置空间、健康医疗、教育文化、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等领域生活服务分享工程,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领先的互联网分享企业来浔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推动创新要素分享,积极打造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加强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校、创新载体等机构间的交流合作,重点推进科研仪器、数据资源、紧缺人才、知识产权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共用。推进公共数据汇集整合,推动贸易、金融、物流、旅游、生活服务等重点领域数据的开放共享。

3.体验经济

抢抓消费升级新趋势,引导商品交易市场、商业街区、实体商贸企业向体验式消费转型,充分利用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搭建体验消费新场景,开发一批模拟探险、互动射击、虚拟骑乘等新型体验项目,发展一批模型手办、生活概念、主题餐厅、跨界书店、创意酒吧、都市社交等主题IP化的体验式消费业态。加快推进智能新产品研发,发展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智慧大屏、智能音箱、智能家电等产品,积极打造一批线下智能产品体验店、智能家居体验馆。瞄准儿童教育的刚性需求,鼓励发展儿童生活体验馆、儿童主题商场、科技体验馆等,提高和完善亲子消费体验。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以产需互动为导向,重点在服装、家电、家具、厨卫、建材等行业开展柔性化定制服务,积极探索健康食品、绿色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加快发展旅游产品、康体健身、精准医疗和品牌生活用品等私人定制服务。

五、加快实施服务业发展重大工程

(一)数字赋能升级工程

提升先进数字技术与服务业的融合创新能力,全面引导服务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32],充分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改造服务行业,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加快数字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动航运物流、现代金融、检验检测等数字化转型。聚焦餐饮、零售、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培育智慧医疗、新零售等新增长点,实现生活性服务业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二)产业融合促进工程

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企业,引导制造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积极发展工业设计、个性化定制、创意孵化、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企业由产品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引导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向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转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老、农村电商等业态;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各领域的集成应用,创新特色农产品线上流通模式,积极推广病虫害防治、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等服务,促进“农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服务业内部交叉渗透、跨界融合,积极推动物流与保税产业、文化与旅游产业、医疗与康养产业等融合发展,打造“物流+”“文化+”“旅游+”“健康+”等新型业态。

(三)消费提质扩容工程

坚持调结构、提质量、促融合、优环境,不断提升消费供给质量和水平。促进实物消费提档升级,逐步扩大合理住房、汽车、家装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重点发展旅游消费、餐饮消费、文化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农村消费等服务领域消费发展。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积极发展在线教育、在线旅游、智慧医疗、网络直播、新零售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优化城乡消费网络,完善商圈、步行街、购物中心、便利店、农贸市场等城乡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开展放心消费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和消费后评价制度,全面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四)服务标准提升工程

坚持以标准引领品牌创新,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标准化在服务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打造高层次、广覆盖、强约束的服务业质量标准体系。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点项目建设,鼓励行业协会、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省、市服务行业标准,重点围绕航运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高端商务、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重点领域制修订一批行业标准和规范,加快推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兴服务领域标准制定。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推动企业服务标准在平台上自我声明公开。

(五)服务品牌打造工程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积极引导服务业市场主体走品牌发展之路,深入推进规模企业消除“无牌”、新设企业自主创牌、有牌企业积极拓牌三项行动,突出抓好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和商标国际注册,加快培育江西服务品牌和区域服务品牌,增强九江特色服务品牌竞争力。健全市级服务品牌培育、评价、运营及管理体系,建立品牌发展服务联盟,增强品牌创意设计、广告宣传、国际营销、品牌评价等品牌建设配套服务能力。积极利用网络、媒体等平台开展“九江服务”品牌宣传推介行动,支持服务业企业参与“中国品牌日”等系列活动,着力提升九江服务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大九江服务品牌保护力度,依法依规查处侵权假冒服务品牌行为。

(六)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加大服务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引培力度,加快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企业梯队。建立完善服务业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培育库,支持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入库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再倍增”计划,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活跃的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增强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能力。发挥省、市服务业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在细分领域占据优势的优质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合作,构建产业链健全、供应链稳定的产业生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七)服务环境优化工程

严格落实“非禁即入”[34],全面清理负面清单以外的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行外商投资国民待遇。加快推进服务业领域“证照分离”[35]改革全覆盖,优化审批流程,对服务业企业资质办理实现“一网通办”。加强服务业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红黑榜”及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在物流、旅游、金融、养老、医疗、家政、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探索建立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