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沟位于京西古刹十方普觉寺(卧佛寺)西侧,是一条两山所夹的山谷,历史上古迹众多,自明清以来便是一处避暑胜地。最初称“水尽头”,清代称“退谷”,因明末清初文人孙承泽在此隐居,其号“退谷居士”,因此得名。民国时曾历任四川补用道、奉天劝业道等职的周肇祥购得樱桃沟的地产,重修山路,广植树木,兴建鹿岩精舍等,并将“退谷”改称为“周家花园”。
樱桃沟所产樱桃与今天市面上所见到的樱桃不同,是毛樱桃,也称山樱桃,多散生于两山夹持、常年有流水的山沟两侧。其果实成熟早,果形小,状似珍珠,色泽艳丽,味鲜美,宜于鲜食或观赏。
樱桃沟栽植樱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明末御史周亮工在《因树屋书影》中记述:“白樱桃生京师西山中,吾师北海先生(孙承泽)退谷前有一棵,岁以数十粒相贻。予有‘花间婉转风团玉,月底依微露洗珠。自浣绛唇歌白苎,任他红泪滴冰壶’句,先生谬加叹赏。但味微酸,亦不及朱樱之甘硕也。”
清代初期樱桃沟里有上千棵樱桃树,每当三月樱桃花开和五月樱桃成熟时就引得众多文人雅士到此行游。康熙年间进士汤右曾到此游览后写下“樱桃花万树,春来想灼灼”的诗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于乾隆元年(年)也曾到此一游,留下“山中卧佛何时起,寺里樱桃此日红”的佳句。
“樱桃沟”之名最早见于乾隆御制诗。乾隆五十年(年)四月,乾隆皇帝驻跸香山静宜园时,曾到十方普觉寺瞻礼,游赏水源头、含碧亭等处,并题“石壁临天池”诗注:“卧佛寺西北樱桃沟有泉至观音阁,石壁下蓄有天池。”
清朝后期,因无人管理,沟内的樱桃树已所剩无几。樱桃沟外有个很小的村落,有徐、姜两姓人家,他们见樱桃沟里的樱桃树已经很少了,便从别处买来百余棵品种上好的樱桃树苗种到樱桃沟里,并精心管护。十几年后,沟里的樱桃树又渐渐地多了起来,结出的樱桃又大又圆,其味道酸甜中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据传有一年端阳节,咸丰皇帝到卧佛寺拈香,随后到樱桃沟巡游。此时正是樱桃成熟时节,他尝过樱桃后连声称好,当即将这里的樱桃封为贡品,按时令进贡宫中。此后每年樱桃成熟之时,御膳房便派人到樱桃沟督办樱桃采收事宜。如今樱桃沟里的樱桃树已不复当年之繁盛,但仍有上百株,“樱桃沟”之名也沿用至今。
来源:北京日报副刊
编辑:TF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