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植物园 >> 植物园优势 >> 正文 >> 正文

它曾被认为已灭绝,如今正在庐山植物园复

来源:植物园 时间:2024/10/8

作者:郭馨怡编辑,制作:李占一

“小溪洞杜鹃曾被认为已在地球上灭绝。”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副主任张乐华对《中国花卉报》记者说,“本次庐山植物园推出的‘镇园植宝’——小溪洞杜鹃短视频,不仅让公众重新认识了该物种,也对保护环境、保护野生植物起到了宣传和警示作用,对小溪洞杜鹃后续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基因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植物迁地保护是植物园的重要功能,而珍稀濒危植物的多样性保护更是植物园的使命与担当。年,小溪洞杜鹃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列为灭绝种,保护好极度濒危的小溪洞杜鹃,对提升植物园保护功能、社会价值及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需求。

种群数量极少

小溪洞杜鹃属于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常绿杜鹃亚属(Subg.Hymenanthes)植物,为常绿灌木至小乔木,株高可达9米,总状伞形花序顶生,有7至12朵花,花纯白色,具芳香。为中国特有种,原产于江西井冈山山脉,生于海拔米至米的林缘路旁、沟谷林下或山坡灌丛中。性喜冷凉湿润、多雨多雾的山地气候,适宜生长在中高山山地的疏林、林缘环境,忌高温、干旱及强光照。

小溪洞杜鹃开花植株

张乐华告诉记者,在《中国植物志》及FloraofChina中,小溪洞杜鹃均被归为云锦杜鹃亚组(Subsect.Fortunea)。根据其幼枝、叶柄密被刚毛状腺毛,叶芽和花芽尖卵圆形,芽鳞尾状渐尖等特征,他认为应该调整到耳叶杜鹃亚组(Subsect.Auriculata)。

小溪洞杜鹃的花芽及成熟叶

该物种在形态学上与耳叶杜鹃(R.auriculatum)较为相似,但后者叶片革质,较小,长圆状椭圆形,基部耳状心形,正面近无毛,且全株被毛相对较短、较少,叶柄具纵沟;而本种叶片薄革质,较大,长圆状倒卵形,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两面密被刚毛状腺毛,花器官及蒴果密被长柄腺毛,叶柄无纵沟。两者在野外和栽培环境中,形态特征都呈现较大差异,易于区分。

小溪洞杜鹃主干

小溪洞杜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年上海(国际)花展——华东地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展”中,荣获展会最高奖——铂金奖。同时,作为区域性分布的中国特有濒危种,在保护生物学、植物区系地理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由于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小溪洞杜鹃目前仅见1篇新种发表的文献报道,再加上缺乏相关研究,其经济价值尚不够清楚。是否具有药用价值、工业价值或其他经济价值,还有待深入研究。张乐华介绍说,目前,除原产地有少量的自然分布外,仅庐山植物园繁殖有一定数量的幼苗,距产业化及市场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引种培育

张乐华研究员从事了20余年的杜鹃花属植物引种驯化及保育技术研究工作,为国内著名的杜鹃花专家,现任中国花卉协会杜鹃花分会副会长。目前,他正带领研究团队李晓花、李丹丹、刘杰等一同开展小溪洞杜鹃的研究。

小溪洞杜鹃的蒴果

目前团队主要开展了迁地保护、幼苗繁殖、种子发芽试验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年和年分别从原产地收集种子,播种繁殖幼苗近1万株。目前,年播种苗已移栽到穴盆进行精心管护,这些珍贵苗木将是以后相关研究和回归引种的重要材料。”张乐华介绍说。

庐山植物园杜鹃园栽培

同时,团队采用PEG-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不同胁迫程度对小溪洞杜鹃种子发芽的影响,发现20%的PEG-处理会显著降低其种子发芽率,发芽时间延长5至6天,而ppm的GA3(赤霉素)预处理能有效减轻干旱胁迫对其种子发芽的影响。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合作研究,发现该物种在遗传上与近缘种有明显差异。

播种繁殖的当年生幼苗

张乐华坦言,开展研究工作也遇到了诸多困难,由于小溪洞杜鹃仅狭窄分布于井冈山的局部山地,自然资源量稀少,特别是模式标本采集地仅有1株,附近未发现自然更新苗,其他产地(居群)种群数量也很稀少,试验材料获取困难,影响了保护生物学等相关研究的实施。再有,播种苗生长慢,苗木生长期长,短期内(4至5年)难以获得大量的优良苗木,也影响了野外回归等研究。

此外,张乐华还告诉记者,林业部门相对来说更为重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保护植物,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公布的濒危植物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部门应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0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